崂山,一座隐匿于尘世喧嚣之外的灵山,以其独有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旅人前来寻觅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壮美。其云烟缭绕之景,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悄然铺展在天地间,引人遐想,令人向往。
我踏上前往崂山的路途。山道蜿蜒,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引导线,引领着每一步都踏向更深的幽静。一边是海,岩石峭立,浪涛滚滚;一边是山,林木葱茏,鸟鸣声声,它们似乎也在诉说着各自的依恋。
晨曦初破,崂山便缓缓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山间,云烟轻盈起舞,如同仙子轻纱曼舞,又似大海波涛般翻腾不息。这云烟,不似凡尘之物,它们带着山林的清新与灵秀,穿梭于峰峦之间,为崂山披上了一袭洁白的纱衣。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给这幽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随着日升月落,崂山的云烟变幻无穷。时而如棉絮般轻柔,轻轻覆盖在山巅,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摸;时而如江河奔腾,汹涌澎湃,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壮丽。行走在这样的云雾之中,人仿佛也化作了一缕轻风,与山川共呼吸,与云雾同起舞,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与释放。
崂山之巅,云烟之中,相传是仙人聚会之所。每当月圆之夜,仙人们便会腾云驾雾而来,围坐一圈,赏月品茗,谈论天地之道,传授长生不老之术。这些仙人或腾云驾雾,或御风而行,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若隐若现,为崂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
据说古时有位名叫云游的仙人,他游历四方,最终选择在崂山定居,每日面对大海修炼,最终得道成仙,留下了“云游观海”的美丽传说。又有一说,崂山之巅曾是一处仙人聚会的圣地,每当月圆之夜,仙人们便会在此赏月品茗,谈论天地之道,留下了“仙人聚会”的佳话。这些传说为崂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仙气,让人不禁遐想联翩。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山峦之中,崂山道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说故事,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探寻。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元年,方士张廉夫来到崂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此搭建茅庵,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开启了崂山道教的历史篇章。张廉夫被尊称为崂山太清宫的“开山始祖”,他的到来为崂山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朝末年,道教高道李哲玄来到崂山,决定在此修行。李哲玄在世112年,羽化于崂山,被后世尊为崂山道教的重要人物。他的到来不仅为崂山道教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太清宫的兴盛。据史书记载,李哲玄在太清宫修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使得太清宫逐渐成为崂山道教的中心。
宋代初期,道士刘若拙云游至崂山,在此隐居。刘若拙道行高深,医术精湛,深得民心。宋太祖赵匡胤闻其贤名,召请入京,并敕封为“华盖真人”,任命他为朝廷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员。然而,刘若拙对崂山感情深厚,婉拒了高官厚禄,请求回归故地。宋太祖遂拨巨资敕建上苑宫(后改名太平宫)作为刘若拙的道场,并敕建太清宫、上清宫作为别院,进一步推动了崂山道教的发展。
金元之际,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七子中的邱处机、刘处玄等人相继登临崂山传教。他们在这里讲经布道,收徒传法,使得崂山各道观尽数归宗于全真门下。邱处机更是被成吉思汗召见,成为元代道教领袖,其影响力远播四海。全真派的兴盛为崂山道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也使得崂山成为道教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崂山道教建筑始于西汉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修缮与扩建,形成了“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的宏大格局。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等道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这些道观不仅是道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漫步于道观之间,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古老而神秘的氛围。
还听说在古代,这里曾是军事要塞,许多英勇的将士曾在此守卫疆土,抵御外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如今已化作崂山的一部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
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雨后初晴时的崂山云雾。此时,山间水汽蒸腾,云雾更加浓郁,它们或缠绕于山腰,或悬浮于谷底,形成一片片云海,波澜壮阔,美不胜收。站在山顶,望着这翻腾的云海,不禁让人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又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宁静。
崂山的烟云,是自然的杰作,也是时间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山的坚韧,水的柔情,以及四季的更迭。在这片云烟缭绕之中,每一缕风都带着故事,每一片云都藏着秘密,等待着有心人的聆听与发现。
崂山云烟,不仅仅是一道风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宁静与淡然。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憩与升华。而这,或许就是崂山云烟最为迷人的地方——它让每一个到访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之地。(照片视频均为本文作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