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预制菜这玩意儿又火出圈了,说到底还是那老问题,啥算预制菜?六部门刚给划了道线,可这食品边界的争论,怕是没那么容易消停。
预制菜话题近来热度持续攀升,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了通知,算是给这事儿定了调。简单说,不光明确了啥是预制菜,更重要的是划了条线,哪些压根不算。比如超市里洗干净切好的净菜,那属于食用农产品,不算预制菜;还有速冻饺子、馒头、面包这些主食类,哪怕是中央厨房做好的,按规定也不在预制菜范畴。像即食的蔬菜水果沙拉,或者连锁餐厅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门店再加工的,也不算。说白了,预制菜得是那种需要加热或熟制才能吃的,还不兴加防腐剂,这下边界倒是清楚多了。
老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定义一明确,最大的好处就是市场少了糊涂账。以前消费者去超市买个洗好的胡萝卜丁,可能被商家当“预制菜”宣传;点份速冻饺子,也有人拿“预制菜”说事,现在边界划清了,企业心里有谱,消费者也不会稀里糊涂踩坑。就说那些不算预制菜的,净菜类就是把菜洗干净切好,本质还是农产品,图的就是个方便处理;主食类像速冻饺子、馒头,人家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主打一个快捷饱腹;连锁餐厅中央厨房送的半成品,门店还得现场加工,这是餐饮企业保证口味统一的老办法。这些食品各有各的道,归到各自的赛道里,市场才能不乱套,消费者选的时候也明白自己买的到底是啥。
国外对预制菜的定义和分类确实跟咱们不一样。就拿美国来说,他们的范围放得挺宽,像即食的三明治、熟食沙拉这些,都可能被算进预制菜范畴,甚至一些开袋就能吃的冷藏餐食,也常被归到这个大类里。日本那边则走另一个路子,预制菜更看重食材本身的状态,像一些需要简单加热的便当,食材处理上讲究保留原香,不会过度调味,连包装都常标注“当日鲜制”来强调新鲜度。相比之下,咱们国家这次把即食食品、主食类都明确排除在外,只认“需要加热或熟制”的,说白了就是给预制菜划了个更窄的圈。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主要是为了把边界卡得更死,避免企业拿“预制菜”当筐啥都往里装,说到底还是把食品安全摆在最前头。
当前企业对预制菜概念的运用却显得有些混乱。有的商家为了显得“新潮”,把中央厨房送来的半成品硬当“预制菜”宣传,比如把切好的生肉、洗好的蔬菜包也算进去,可按规定这些根本不算。就拿西贝来说,他们北京中央厨房送来的鱼,门店还要现场烤,店长就敢说“没有预制菜”,因为按国家规定,这种需要门店加工的不算。可要是有企业把速冻饺子、净菜这些本不属于预制菜的东西硬往这概念里塞,消费者买回去发现跟想的不一样,下次还会信吗?说到底,企业只有把边界搞清楚,不瞎蹭概念,消费者才不会觉得被忽悠,这生意才能做长久。
预制菜这东西火起来不是偶然,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谁还天天有功夫买菜做饭?但火归火,没规矩可不行。就像之前企业乱蹭概念,消费者稀里糊涂买单,说到底还是缺个明白账。现在定义划清了,消费者去超市瞅着包装,心里就有数:这玩意儿到底是不是预制菜,需不需要加热,安不安全。对企业来说,别总想着靠概念炒作,把心思放产品上才靠谱——食材新鲜点,口味创新点,别动不动就拿“科技与狠活”糊弄人,毕竟消费者吃进嘴里的东西,糊弄一次可能就再也不买账了。
这场概念之争,说到底是市场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消费者需求变多的结果。现在政策越来越清楚,市场也在慢慢规范,预制菜行业只要踏实做产品,未来肯定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