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漫边疆,雅集话古今——呼和浩特茶修盛会的多维智慧碰撞
作者︱孙树恒
一
呼和浩特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其博物院的历史厚重感与茶香交融,现场以茶为主题的装饰与文物呼应,悠扬古乐与茶具轻响交织。茶香浓郁弥漫,仿佛让人穿越茶道古道,沉浸式感受多元茶韵。
2025年9月16日下午,“万里传茗·茶修达疆”百场约茶活动第67场在呼和浩特博物院举办,这场融合历史、文化与心灵的茶修盛会。是由内蒙古如一茶修薄琳老师承办,邀请文化界、商界与茶界人士齐聚,茶修文化创始人王琼老师带来茶修智慧,著名作家、内蒙古文联原常务副主席哈斯乌拉讲述草原与茶的故事,著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名誉会长邓九刚解读万里茶道,经济学者、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姜月忠、著名媒体人、内蒙古青少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张蒙侠,内蒙古大盛魁公司副总经理祁娟和茶商代表以及茶人近百人参会,老幼茶友身着茶服品茗论道,尽显茶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二
(一)王琼:茶修——在茶汤里修心,在生活中扎根。
茶修文化创始人王琼老师,以哲思拆解茶修本质,强调“茶修从非茶艺表演,而是借一杯茶完成身心觉醒”。她提出茶修的核心是“在行茶中觉察自我,在茶汤中照见本心”,并深入阐释:
行茶即修心:“半身正坐、以主泡器为中心平衡”,看似礼仪规范,实则是“训练身体掌控力,让手稳心更静”,很多人学茶初期执着“泡好茶”,却忽略“泡茶时修好自己”,而真正的茶修是“泡软内心浮躁,泡出平和心境”。
茶修“三和”理念:“自和”是接纳茶汤与自身的不完美;“人和”是分茶时轻拿轻放的尊重;“态和”是茶席不丢茶渣的自然敬畏。她特别强调:“茶修不是茶室专属,把分茶的耐心用在工作里,把待茶客的温和用在家庭中,才是茶修的落地。”
茶修群体的力量:“茶修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笃定前行,我们一站一站走,一步一步做,就是想用茶修者的从容,给这个快节奏时代带去一份安定。”这番话让茶友顿悟:“原来茶修藏在每一个日常细节里。”
(二)哈斯乌拉:草原的烟火气,藏在奶茶里。
著名作家哈斯乌拉老师,以草原儿女视角讲述茶与牧民的“生死羁绊”:牧民一天离不开茶,“在草原,问牧民‘喝没喝茶’,就像问‘有没有呼吸’——清晨蒙古包飘起奶茶香,女主人煮砖茶、兑鲜奶,牧民靠两碗奶茶扛寒风、解肉腻;客人进包先递奶茶,婚礼上新人敬的第一杯也是奶茶,茶是草原的‘社交密码’。”他纠正“草原只有酒文化”的认知:“酒是热闹点缀,茶是日常根基,草原历史早被熬进奶茶里。”
(三) 邓九刚:万里茶道,是茶连接世界的路。
著名作家邓九刚老师聚焦“茶”在万里茶道中的核心角色:“这条1.3万公里的路,因茶变成国际大商道”,他细述茶的“旅程”:福建茶农采茶制茶,经水运、驼队运至呼和浩特,部分供草原牧民,部分北上俄罗斯,“当时茶是‘绿色黄金’,一块茶砖换一只羊,十块换一匹马”。他强调:“呼和浩特是中原茶进草原、草原茶赴欧洲的中转站,枢纽和发动机,过去茶市上福建话、蒙古语交织,汉语、蒙古语和俄罗斯语交替,茶早就是跨文明对话的使者。”
(四)茶商在发言中多次致谢如一茶修薄琳老师,称其为“百场约茶的同行者”;特别感谢茶修种子薄琳“以发心与愿力,把茶会带到边疆”。众人共识:“不远千里赴茶约,是因茶能慰藉身心;茶有历史厚度,更有精神、文化、健康三重当代价值,值得世界共享。”并呼吁持续关注“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百场约茶活动,“这不仅是100场,更是茶文化长久传承的开始”。
三
(一)茶礼与酒文化,一静一动,两种人生态度。结合我们茶桌茶师茶修理念,对比茶与酒文化。茶礼重“内守”:遵循“外修为,内养德”,左手持杯为礼、右手托杯为敬,主客行礼传宁静,转杯绕主泡器显和合,茶席无琐碎动作,是“自律与专注的修炼”。酒文化偏“外放”:易让人“酒令智昏”难控制,而茶能“醒智”,让人静观内守。坐在我旁边的老师补充:“草原牧民借茶的豪迈连天地,借茶的宁静安心神,这正是茶的包容。”
(二)喝茶与喝酒,是两种生活选择。我与内蒙古青少年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张蒙侠老师聊起“茶与酒的差异”。张老师笑着说:“喝酒是‘向外散’,一群人碰杯热闹,喝到尽兴就难控;喝茶是‘向内收’,哪怕人多,也能在茶汤里找到自己的节奏。”他补充:“草原气候干燥,酒性热易上火,茶性凉能生津,长期喝还能静心,现在年轻人焦虑多,其实该多坐坐茶席。”我问他“茶对创作的影响”,他坦言:“我练字前会泡杯茶,等水开、醒茶的过程,就是让心沉下来的过程,就像王琼老师说的‘茶修在日常’,喝茶的专注,早帮我磨好了创作的性子。”
(三)做茶与做贸易一样,是义和利的统一。
我与内蒙古大盛魁公司副总经理祁娟交流,听她讲大盛魁与万里茶道的渊源。“大盛魁从三个贫苦汉子起家,最盛时有两万峰骆驼、六千员工,70%是蒙古族,靠茶叶贸易连接中原与草原、中国与俄罗斯。”她提到:“过去驼队从呼和浩特出发,要走两三个月到恰克图,茶包得盖毡子防雪、定期翻晒,没点韧劲走不下来。”她感慨:“‘以义制利’——做茶和做贸易一样,得守规矩、有温度,就像这次茶会,大家不计得失来赴约,不就是‘义’吗?现在我们也在整理大盛魁的茶贸易档案,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万里茶道不只是历史,更是能照进现在的精神财富。”
四
参与这场茶会,最深的感受是“温度”——王琼老师的茶修智慧让人静心,哈斯乌拉的草原故事让人暖心,张蒙侠、祁娟、姜月忠老师的分享让人知理。就像发言中说的“一次茶会,只有邀约没有赴约不成立”,正是每个人的参与,让这场边疆茶会,成了连接历史与现在、个人与文化、经济与生活的纽带。
一是文化融合,茶是民族对话的桥。
茶会让内蒙古奶茶与云南滇红、福建白茶相遇,让草原文化与中原茶文化碰撞,正如哈斯乌拉所说:“茶没边界,能融进任何文化里。”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每种文化都在茶里找到共鸣。
二是茶修价值,给快时代的慢解药。
王琼老师的茶修理念,恰是给焦虑社会的解药,行茶的专注、分茶的耐心、品茶的从容,都是现代人稀缺的品质。茶修不只是“修茶”,更是“修心”“修生活”。
三是经济赋能,茶是区域发展的链。
茶会让我们看到,茶能串联起南北区域、城乡经济:南方茶区靠种植增收,北方节点靠加工、文旅获利,形成“互补共赢”的格局,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体现。
四是遗产传承,万里茶道需要新守护。邓九刚与祁娟的讲述,让万里茶道从书本走进现实。如今万里茶道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更要传承“茶连接世界”的精神,让这条路上的故事,继续被讲述、被续写。
五
这场呼和浩特茶会,是“与世界共享中国茶”百场约茶的第67场,也是茶文化传承、茶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正如王琼老师所说:“茶修者的笃定,能让茶路走得更远。”未来,愿更多人走进茶席,在茶汤里感受文化的厚度、生活的温度、经济的活力,让中国茶的故事,在更多边疆、更多国家,继续流淌。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下一篇:投票啦!选出你心中的“苕溪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