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9月16日电 (记者 蒋雪林)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将于9月17日开幕,各方期待通过这一平台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合作潜能。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单边主义措施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携手推动的自贸区3.0版建设,正通过规则创新、数字转型和供应链重构三大维度,重塑区域经济格局。
9月15日晚,航拍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陈冠言 摄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9大规则章节,首次建立标准互认和中小微企业普惠机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升级版协定标志着双方以实际行动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新动能。
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挑战,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劲韧性。2025年前8个月,双边贸易总值达4.9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在通关便利化方面,3.0版推动“一地两检”模式扩大试点,中老铁路磨憨口岸正在实施“一次通关、双边认可”新模式,大幅提升通关效率,有效降低贸易成本。
自贸区3.0版通过深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区域生产体系。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认为,3.0版通过规则深化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供应链黏性,使双边贸易更具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压力反而促使东盟国家更加坚定与中国的合作。近年来,越南、老挝等国明显加快与中国的跨境经济合作区及铁路等项目建设。中国—马来西亚“两国双园”、中老铁路等标杆项目成为区域供应链合作的典范,这些项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和产业协同,正在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白明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支撑下,中国和东盟双边产能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和电商平台对接不断深化,逐步形成“近岸”“友岸”供应链体系。这种供应链重构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韧性,也为企业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新路径。
数字经济成为3.0版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本月初在天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和东盟在数字经济领域携手合作将带来显著的乘数效应。
本届东博会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推动建立常态化高层对话机制。余虹指出,中国在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与东盟的转型需求形成互补,双方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可向东盟输出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帮助东盟国家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支持智慧城市建设。
对企业而言,3.0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介绍,今年东博会将发布蓝皮书,以专章形式从专家智库视角解读3.0版商机。专家建议企业深入研究原产地规则,优化生产基地布局。
雷小华认为,电网、算力中心、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
高金洪透露,预计今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正式签署。自贸区3.0版正在逐渐成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平台。尽管在数字标准统一、绿色技术转让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各方共识正在增强。这一区域合作新模式不仅为双方企业带来新机遇,也为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为变乱交织的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