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飘着的糖炒栗子甜香
总是让人垂涎三尺
捧一袋热乎乎的板栗
边走边剥
软糯香甜间
仿佛把一整天的温暖都含在了嘴里
这颗其貌不扬的“干果之王”
不仅是口中美味
也是老祖宗认可的养生宝贝
五果为助,古人的饮食智慧
《黄帝内经》里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意思是五谷是维持生命的主食,而水果、坚果则是辅助养生的“黄金配角”。古人将枣、李、杏、栗、桃并称“五果”,看中的正是它们天然的滋补之力。
明代《本草纲目》更点破其中奥妙:“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五果既能当零嘴解馋,又能在饥荒时充饥,更能在身体不适时辅助调养。比如板栗,既能当粮食填饱肚子,又能缓解脾胃虚弱、腰膝酸软,堪称“药食同源”的典范。
板栗,一颗补三脏
中医认为,板栗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这“三经”是人体的“后勤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肾主藏精。板栗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同时照顾这三个脏腑。
利于脾胃
现代人饮食不规律,板栗富含淀粉和膳食纤维,既能提供能量,又不会像精米白面那样刺激胃酸分泌。中医用板栗治“反胃呕吐”“脾虚泄泻”,正是看中它温和的补益之力。煮一锅板栗粥,软糯易消化,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
利于肾脏
《本草纲目》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肾主骨生髓,肾虚的人容易腰膝酸软、腿脚无力。板栗中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能促进骨骼健康,缓解疲劳,尤其适合久坐办公室、体力消耗大的人群。
利于血管
板栗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中医说的“活血止血”,对应的就是现代医学里的血管健康,比如冬天手脚冰凉的人,常吃板栗能改善血液循环,让身体从内到外暖起来。
吃对板栗,有讲究
1. 选对品种
市面上有“油栗”和“菜栗”之分。油栗个头小,甜度高,适合生吃或糖炒;菜栗个头大,淀粉多,更适合煮粥或炖菜。无论哪种,都要选外壳有光泽、无虫眼的。
2. 控好量
板栗虽好,但热量不低(每100克约200大卡)。每天吃10颗左右即可,糖尿病、肥胖人群需减半。建议当零食吃,别代替主食。
3. 巧搭配
板栗+鸡肉
炖一锅板栗鸡汤,补脾益肾,适合体虚者。
板栗+燕麦
煮成早餐粥,润肠通便,缓解便秘。
板栗+红糖
蒸熟后蘸红糖吃,暖宫调经,女性冬季可常吃。
4. 避禁忌
消化不良者少吃:板栗淀粉多,易腹胀。
血糖高者慎食:糖炒栗子含糖量高,建议选原味。
避免与羊肉同食:两者均性温,同食易上火。
上一篇:原创 非洲9强出炉!4-0创历史!世非预落幕:3队压轴出线,多纪录刷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