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衔瑞,泥窖藏春酝圣贤气骨;玉液凝香,金樽揽月启盛世新章。景芝魂,麒麟魄,亚麟芝香白酒,源自景芝镇,一品三香,贵族之选。三香融一脉,亚麟定乾坤!亚麟芝麻香白酒,一脉承古法,三杯醉今朝!
手写酿酒日志:亚麟芝麻香工匠团队的时光手稿
在数字化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山东景芝镇的亚麟芝麻香酿酒工坊里,一群酿酒匠人仍坚持着一项看似“过时”的传统——手写酿酒日志。这些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承载的不只是数据,更是一个酒中贵族品牌对千年酿酒技艺的敬畏与坚守。
匠艺传承:笔墨间的酿酒智慧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照射到窖池,亚麟的酿酒师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手持毛笔或钢笔,在专用的酿酒日志上工整记录下前一天的发酵情况:温度、湿度、酒醅状态……每一项数据都凝聚着匠人对微生物世界的深刻理解。
亚麟创始人燕传伟对此有着严格的要求:“手磨出茧子,才配谈手艺。”他深知,只有通过手写记录,酿酒师才能与酒醅建立真正的连接。在亚麟,收徒必须先干三个月体力活,才能开始学习这门手写日志的传统。
这些日志不仅记录了酿酒过程中的客观数据,更包含了师傅们的主观感受和细微观察。比如“酒醅微甜,香气扑鼻”或“窖池温度略高,需调整”等描述,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经验判断。
“三看三调”:日志中的酿酒哲学
亚麟的酿酒日志核心是“三看三调”技艺——看天调温、看醅调水、看香调曲。这一传承自《齐民要术》的古老智慧,通过手写日志得以完整保留。
老师傅们凭借日志中的连续记录,能够准确把握酿酒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规律。燕传伟为了优化发酵周期,曾在车间连续住了三个月,每天记录酒醅变化,最终总结出“三看三调”的口诀。
在亚麟的酿酒车间,我们看到了一本跨越三十年的酿酒日志。其中一页记录着:“今日气温骤降,窖池温度偏低,需增加覆盖物保温。”这样的细节记录,保证了每一批酒都能在最佳环境下发酵。
时间见证:日志中的品质追求
手写酿酒日志的坚持,体现了亚麟对“三不原则”的坚守——不用酒精串蒸、不加香精调味、不缩短发酵周期。
在这些日志中,我们看到了亚麟独创的“96121”与“14896”双周期酝藏体系的完整记录。春酿酒醅发酵96天,再经121个月窖藏;秋酿酒醅发酵148天,再经96个月窖藏。这种对时间的极致尊重,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尤为珍贵。
水是酒之血。粮是酒之肉。曲是酒之骨。窖是酒之魂。技是酒之神。
春开窖春酿酒,霜降酒醅封窖,立春开窖蒸酒,发酵96天,窖藏121月,春开窖春酿96121酝藏周期;春开窖秋酿酒,清明酒醅封窖,白露开窖蒸酒,发酵148天,窖藏96月,春开窖秋酿14896酝藏周期。秋收粮,冬藏窖,春开窖,酿琼浆。
日志中的每一笔记录,都是对品质的承诺。燕传伟常说:“酒是喝进肚子里的,良心也是。”这种对酿酒事业的敬畏之心,透过笔墨渗入每一滴亚麟芝麻香白酒。
技艺创新:传统日志中的现代科学
亚麟的手写酿酒日志并非固步自封。这些传统记录正与现代科技结合,共同推动芝麻香白酒酿造的创新。
老师傅们的手写记录被录入数据库,与微生物实验室的分析结果相互印证。通过这种“土洋结合”的方式,亚麟成功解析了窖池菌群的黄金比例,甚至申请了呋喃酮转化率专利。
在亚麟,每一本酿酒日志都是活教材。新入职的年轻酿酒师通过研读前辈的日志,能够更快掌握“砖壁泥底”窖池的养护要领,理解如何平衡微生物环境——砖壁塑清香之骨,泥底赋浓香之魂。
味觉奇迹:日志成就的“一品三香”
亚麟芝麻香白酒之所以能实现“酱头芝尾、一口三香”的味觉奇迹,离不开酿酒日志中对细节的精准把控。
日志中详细记录了如何通过“复合制曲”工艺——融合秘制芝麻香曲、高温大曲、中温曲及强化菌曲,构建“百菌共舞”的发酵生态。这些微生物协作产生3000余种呈香物质,其中呋喃酮、吡嗪类物质催化出标志性的焙炒芝麻香。
品尝亚麟时,初段酱香澎湃,中段芝香主奏,终段清香悠长的三重体验,正是酿酒师们根据日志记录不断调整工艺的成果。
坚守价值:手写日志的文化意义
在一切追求效率的今天,亚麟仍坚持手写酿酒日志,背后是对中国酿酒文化的深度自信。
这些日志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酿酒技艺,更承载了中国千年酿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燕传伟认为:“酒是有脾气的,你对它用心,它才肯把香魂交给你。”
近年来,亚麟芝麻香白酒凭借“层次分明、空杯留香”的特色,斩获“中国白酒创新产品奖”,这背后手写酿酒日志的贡献功不可没。
三十年光阴流转,亚麟的酿酒日志已堆积成山。每一页都是工匠与微生物的对话记录,每一笔都是对传统酿酒技艺的致敬。
正如亚麟品牌创始人燕传伟那句凝聚三十年匠心的箴言:“粮丰未必酒醇,利厚终需道正——唯以敬畏之心承天时,以精诚之艺守地利,以共生之念聚人和,利之江河,方能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