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元一颗话梅,268元一斤松子!曾经的平价零食,如今却早已变得高攀不起。
昔日的零食巨头良品铺子,因营销费用的节节攀升,零食价格也越长越高,成了顾客眼中的“天价零食”。
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终于忍无可忍,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我们不买账!
零食的高价幻术
时间倒回2010年之后,那是一个零食江湖风起云涌的时代。
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这些名字,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它们干了一件大事:把以前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坚果、肉脯、蜜饯,全都整合到了一起,让买零食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
起初它们是亲民的,为了抢地盘,价格战打得飞起,满199减100的大额优惠券满天飞。
学生们凑凑单,一百块出头就能抱回一大箱零食,那感觉别提多爽了。
就这样,花了整整十年,这些品牌在我们脑子里刻下了一个思想钢印:认牌子就对了,品牌等于安全,等于高品质,我们开始心甘情愿地为这个牌子买单。
可我们没注意到,羊毛出在羊身上。
品牌方培养我们习惯的同时,自己也在疯狂烧钱,良品铺子的销售费用,从2016年的9.5亿,一路飙到2019年的15.81亿,三只松鼠更猛,同期从9.2亿干到了23个亿!
这些钱花哪儿了?换包装、请明星代言、铺天盖地的广告。
而这笔巨额的营销开销,最后都通过一种我们不易察觉的方式,转嫁到了每一袋零食上,那包曾经只要10块钱的190克鸭脖,悄无声息地涨到了18块。
更高明的还在后头,品牌们玩起了障眼法,把计价单位从我们熟悉的元/斤或者元/500克,偷换成了元/50克,这么一来,单价看着特别低,你随手拿几包,感觉花不了多少钱。
结果就是,直到收银台前,你才猛然发现总价远超预期,但来都来了,东西也挑了,大多数人也就默认支付了,这套组合拳,精准地拿捏了消费者的心理盲区。
谁还惯着你
故事总有反转,当一颗“贡品级”话梅要价70元,商家还振振有词地解释这是香港的“话梅王”时,消费者的耐心终于到了临界点。
大家开始反问:一斤松子268块,它到底珍贵在哪?是原料比别人家的金贵,还是工艺复杂到需要造火箭?
品牌方答不上来,他们口中的高端,更多体现在了华丽的包装和听着玄乎的营销词上,而不是产品本身。
消费者又不傻,有人发现,不同牌子、价格差好几倍的零食,撕开包装一看,嘿,居然是同一个工厂生产的。
这种祛魅时刻一旦到来,信任的堤坝就开始崩塌。
大家开始用iPhone来做比较:苹果手机卖得贵,但你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技术、设计和整个生态系统的价值,零食呢?除了包装,你多付的钱买到了什么?
更深层次的,是情感上的冲突,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零食承载着童年的记忆,是五毛钱一包的辣条,是放学路上简单的快乐。
这种根深蒂固的记忆,决定了我们对零食平价美味的核心期待从未改变。
品牌方想把日常消费品强行拔高成轻奢,这本身就违背了零食的本质。
所以当一家深圳的网红零食店,把150克日本薯片卖到38块时,它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开业一周人潮汹涌,一个月后就开始打折促销,客流锐减。
市场的反应是最诚实的,2020年后,赵一鸣、零食很忙这类主打平价的零食集合店,像一股旋风席卷全国。
它们的策略简单粗暴:低价。
通过直接从工厂大批量进货,把成本打下来,还给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短短四年,这个市场的规模从211亿暴增到809亿,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场消费者用人民币发起的公投。
他们用行动宣告:我们想要的不是绝对的便宜,而是物有所值,是对虚高定价的直接否决。
打骨折也晚了
面对消费者的背弃和新势力的凶猛进攻,曾经的零食巨头们终于坐不住了。
良品铺子的新任董事长杨银芬,在2023年底搞了一场17年来最大规模的降价,像是一次迟到的认错。
首批300款产品,平均降价22%,后来又扩大到500种。
这阵仗不可谓不大,堪称休克疗法。
但效果呢?市场的反应很冷淡,良品铺子2023年营收少了14个亿,到了2024年,更是直接出现了亏损。
三只松鼠的日子也不好过,持续关店的困境像个无底洞。
就连老牌的来伊份,近期也报告了亏损,现实残酷地证明,那份被单方面撕毁的价值契约,一旦破坏,想要重新缝合,难于上青天。
消费者一旦形成了你家东西价格虚高的认知,你再怎么降价,他都觉得你是在清库存,而不是真心悔过。
信任这东西,建起来需要十年,毁掉它,一颗话梅就够了。
新兴的平价零食店也并非高枕无忧,它们靠着加盟模式迅速扩张,但也埋下了隐患,一些加盟店为了利润,出现了假秤、私自更换包装等问题,暴露出品牌方对加盟商的监管不力。
这提醒我们,任何商业模式,在利益的驱动下都可能偏离轨道。
今天消费者因为性价比选择了你,明天也可能因为诚信问题抛弃你,新一轮的信任考验,已经摆在了这些新玩家的面前。
结语
未来的零食市场,竞争会更透明,也更健康,品牌可以有高端产品线,但你必须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你多付的钱,到底买到了什么?”
是更优质的原料,是更健康的配方,还是独一无二的创新口味。
零食自由本该是一种轻松的小确幸,而不是一种需要精打细算的奢侈。
当整个行业回归诚信,真正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价值判断力时,那份被撕毁的契约才能被重新粘合,大家才能重新找回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