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的灯光和地图上的线条
吉隆坡的雨刚歇,五月的空气潮润而热。2025年5月27日,东盟—中国—海合会的首届峰会在这里落地,李强走过蓝色地毯,与东盟十国和海合会六国的领导人围桌而坐。会场背景板上是那句不算新鲜却颇有分量的主题——“共创机遇共享繁荣”。一纸联合声明随后发布:成立工作组,细化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三大方向。现场的日程看起来平实,却像把尺子,精细标出一个新三角的边长:东盟七亿人口的年轻劳动力,海合会握着全球约40%的石油储量,中国的产业链与技术。加总起来,覆盖21亿人,合计经济体量超过30万亿美元。
这个时刻的意义,不在于仪式的隆重,而在于它把另一条历史线索柔和地盖住了。二十七年前,俄罗斯曾在新德里试图描画一条不同的三角形。
旧梦想与新搭架
1998年,俄罗斯总理普里马科夫在印度首都抛出设想——拉上中国、印度,形成中俄印三角合作。设想的逻辑很直白:用中国的人口和制造业、印度的市场和增长、俄罗斯的资源与军力,彼此托举,共同抵御单极压力。冷战余温还在,俄罗斯人觉得这能重构亚洲的力量平衡;从纸面上三角每条边都不小。
这条线不只停在设想。2001年,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三国外长第一次正式坐到一起。俄罗斯的伊万诺夫,中国的唐家璇与印度的辛格紧接着拟定“每年见一次”的节奏。从那以后,会面地点轮流更换:圣彼得堡的白夜、开罗的烈日、新德里的尘烟,三边都留下了会晤的踪迹。2006年,新德里见证了一个经济合作备忘录,投资、技术转移都写进文本,贸易额的曲线一度向上走。俄罗斯媒体找到了好词:东方的“三驾马车”,全球格局将为之一变。
然而三角形的“形”,从一开始就不稳。与如今吉隆坡的照片相比,旧三角缺少的是可持续的共同议程,而这缺口,最终被边界阴影和安全关切撑大了。
边界的阴影与机制的瓶颈
一条线拉得紧,另一条线就容易松。中印之间的边境旧账,是中俄印合作的致命软肋。1962年十月,印度军队在阿克赛钦方向推进,中国边防部队随即回击,冲突从喜马拉雅东部绵延到西部,持续一个多月,造成双方上千人的伤亡。停火之后,巡逻线仍然频繁擦枪走火,“谈边界”的会议开了又开,拖了六十年也没有最后标注。
俄罗斯习惯将自己摆在调停的位置上,一边作为印度的主要军备供应商——苏-30战机就是典型,一边又希望这三角别被裂缝撑破。但印度选择的是“两手”:参加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四方安全对话,在关岛同美军演练,沙地上的坦克履带不时在镜头里闪过;同时继续从俄罗斯买武器。这样的安全轨迹,注定让中俄印这架马车,在关键路口走不齐步。
2017年的洞朗对峙,将潜在的裂痕再一次拉开。中国工程队在高原修路,印度士兵越线拦阻,双方在泥泞中僵持了73天。对峙期间,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涌上街头,游行密集;俄罗斯劝架劝到口干舌燥,却看不到边境部署的松动。三年后,2020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成了一个刻在时间轴上的节点。印度巡逻队越线,中国边防部队拦截,双方在陡峭的河谷用棍棒石块对打,推搡之间传来坠落的惊呼。印度方面当场有20人阵亡,中国方面也付出4死1伤的代价。这是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正面冲突。几天之内,印度议会通过禁用中国APP的决定,限制中国投资,港口对中国产品的查验骤然收紧——决策的力度与情绪的热度叠加,旧机制更显摇摆。
俄罗斯的自身处境也难以提供稳定的外援。2014年克里米亚风波后,西方的制裁像雪片般落下,资产被冻结,科技出口被卡脖子,卢布一路贬值,不少企业高管也频频被限制出境。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坦克向前,炮声不止,国际会议上的俄罗斯席位愈发冷清,制裁升级至能源禁运。国力的外压与内耗,使俄罗斯虽然仍有意抱紧旧三角,实际影响力却一截一截被削薄。
能源与结算:旧管道与新通道
如果说中俄印三角的核心是“安全—地缘”的互相掣肘,那么新三角的主轴则是“能源—供应链—结算”的顺畅对接。2024年,中国从海合会进口原油达1.21亿吨,双边贸易额超过1900亿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结算结构: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升到30%,沙特与阿联酋的部分石油合同用人民币签署,银行柜台里本币汇票起落,屏幕上的汇率曲线有了新的节奏。峰会联合声明将本币结算与跨国支付写入条款,海合会一方明确要推进经济多元化,王储萨巴赫表态要借助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经验与资本。
这与中国的能源安全逻辑高度贴合。中国约80%的石油要通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困境”从不只是课堂上的案例。新三角的地理组合提供了红海—苏伊士的替代路径,2024年通过这条航道的油轮更密集,海上通道的风险分散在不同航线中,能源供应的韧性被实打实加厚。
东盟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与中国制造与技术链产生了成熟互动。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达到9823亿美元,增长7.8%,占中国外贸的15.4%,并已连续五年是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海关统计显示,前11个月货物贸易额达到12万亿人民币。商品结构上,东盟出口到中国的有水果、纺织品,中国输入的是电子零件与矿产,供应链彼此咬合。RCEP在2022年生效后,零关税覆盖率超过65%,2024年区域内贸易增幅达9%,关税的降低与规则的统一让区域供应链更紧实。峰会上,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重申互联互通的重要性,中国方面承诺在签证上给予便利,东盟则推动电商合作,在跨境支付系统上线后,越南卖家的订单在夜里也不歇,泰国小贩举着手机收款,支付的语言变成了扫码与秒到账。
小科普:两个组织的制度差异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区域合作平台,强调协商与共识,经济与政务领域多采用“最低公分母”的推进路线,避免对成员施加过高的政治压力。海合会则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组织,成员由六国组成,能源是硬核底色,近年来越来越强调产业多元化与金融投资的全球化。两者与中国的合作,一头是人口与制造,一头是能源与资本,中间通过贸易、投资与金融结算打通,这种结构性互补,使合作更倾向于渐进式的“项目落地—机制稳固”路径。
会谈的温度计:纽约与莫斯科,吉隆坡与新德里
会议往往是外交温度计。2001年纽约的第一次中俄印三外长会,被视为一段关系的开端。此后圣彼得堡、开罗、新德里,到2006年新德里备忘录签字,三角在会议纪要里留下了一串串坐标。然而历史不会只记录“开了几次会”,它更关心“会后发生了什么”。
2025年5月29日,拉夫罗夫在莫斯科再度发出重启中俄印三方机制的呼声,解释说中印边境已出现缓和,“三马驾车”可以考虑再上路。但中国与印度的回应冷淡,外交电报来回几趟,未见实质推进。7月,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仍表示“在谈”,桌面上的文件越堆越厚,进度却慢如蜗牛。算一算,普里马科夫的设想距今已27年,这个旧三角的梦逐渐散了架。
与之对照,吉隆坡的三方峰会没有历史包袱,就以具体议题为轴心:基础设施上,雅万高铁在2023年通车后,从雅加达到万隆的时间压缩到40分钟,沿线经济的声浪肉眼可见;中国援助老挝的铁路项目继续推进钢轨铺设;柬埔寨港口扩建,集装箱码头灯火通明。绿色发展方面,泰国的风电场叶片稳定转动,菲律宾的海洋保护项目在沿岸实地推进。峰会之后,联合投资会成立,支持主权基金之间的互投,让“东盟劳动力—海合会资金—中国技术”的结构真正组合成“1 1 13”的作用力。
印度的两手与俄罗斯的两难
把印度和俄罗斯放在同一张桌上会更容易理解旧三角的裂缝。印度既要保障边境安全,参与四方安全对话并与美军演,但又需要俄罗斯的武器与配套,苏-30的采购就是延续的证明。这种战略摇摆,在国内政治与国家安全的现实压力下,是可理解的选择;但它也意味着,任何要求印度与中国在安全问题上达成“深合作”的机制,都将面临难以跨越的门槛。
俄罗斯在旧三角中自我定位为“平衡者”。但在2014年后的制裁、卢布贬值、企业高管行动受限,以及2022年冲突后能源禁运的叠加下,这个“平衡者”的钝感越来越强。国际会议上的席位空出,声音变小,影响力随之缩小。即便在2025年主动喊话重启,中印两边的冷淡回应,更多是对现实利益的判断:旧三角在安全上绕不过去的坎还在,利益对接的效率则一再被耗散。
项目落地与区域联动的新语法
新三角的语法里,“落地”是关键词。贸易端的数字在规章与通关中一点点积累:RCEP生效三年后,2024年前十个月中国对成员进出口增4.3%,地区教授们喜欢用“产业互补、区域活力”来做课堂;预测到2030年,区域贸易有望新增5000亿美元,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保守估计。能源端的管线与航线同步优化:红海—苏伊士的通道带动储油与运输设施升级,储油罐的泵在夜里嗡嗡作响。金融端的变化更直观:去美元化不是口号,美联储的报告将这种本币结算的扩张称为“美元防波堤的最大挑战”,内部贸易以本币结算的比重扩大会慢慢改变企业的风控模型与银行的资产配置。
在多边场合,三方的协调开始从议题层面产生联动:联合国大会上,在气候与贸易立场上出现更多协同表态;全球南方的集体意识感增强,拉美的阿根廷、巴西考察团到访,非洲的尼日利亚学习高铁项目的组织与融资。南海的场景也不再只有紧张感:2024年联合巡逻的船只并行,雷达在水面扫过,通航秩序在巡逻与执法中更稳定。
风险与约束不缺位
新的组合并非没有风险。东盟内部发展不均衡,缅甸的政治走向仍可能扰动区域项目的推进;海合会要在美伊关系之间维持平衡,这本身就是一条玻璃钢索。美国在技术上的封锁持续升级,芯片与AI领域的限制是现实中的硬墙,夏威夷的演习舰列阵提醒着地区秩序的另一种可能。即便如此,新模式强调通过经济合作来锁定利益与预期,不采取军事对抗的姿态,反而更容易吸引外部伙伴:巴西与阿根廷签署初步合作协议,埃塞俄比亚的援助项目落地,产业与资本的路径借由示范效应延伸出去。
对比之下,俄罗斯逐渐边缘化,旧机制在文书柜里蒙尘,外交报告的地图上出现大片空白。拉夫罗夫的喊话像是告别曲的一段回旋,而现实的节拍已经转向吉隆坡这样的会场。
从三角到棋盘:一个转身的意义
把这两条三角的历史并置,能看清“形势比人强”这句老话的现代版本。旧三角从安全议题入手,却被安全议题反噬;新三角从经济入手,用可验证的项目、清晰的贸易与结算去堆叠信任。当中国与东盟、海合会绑得更紧,南海的巡航更稳,区域贸易的货轮更满,美国的印太战略与技术封锁仍会构成压力,但不再是唯一的叙事。
这不是一种“高举高打”的策略,而是将合作嵌入到日常的运输、支付、生产与消费中。等到人们习惯用本币结算,等到跨境支付成常态,等到高铁与港口成为生活的基础设施,全球治理的投票与话语就不再是抽象的权力,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联结。旧三角的梦碎,是因为它没有找到足够现实的粘合剂;新三角的路宽,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承认并拥抱结构性的互补。
在吉隆坡的会场外,湿漉漉的路面反光,车灯划过。有人说,世界已经不复单极,南方国家的声音会变大;也有人提醒,挑战永远存在。但这不阻碍那列从雅加达到万隆的列车掠过群山、那艘穿过苏伊士的油轮在夜里不熄灯、那张跨境支付的二维码在摊位前被轻轻一扫。地缘的棋盘正在重摆,旧盟散了,新路要自己趟,这句话曾被写在一份报告的末页里。如今它被印在更多项目的工地牌上,风一吹,仍能读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