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早晨走进一家早餐店,点上一碗热乎乎的豆腐脑,配上俩包子,连口白开水都不多给。路过南方早点铺,肠粉、油条、白粥摆上桌,清一色“无饮”。
反观欧美人家,橙汁牛奶往桌上一放,哗啦倒一杯,看着挺提神。可咱中国人从南到北,从小到大,早上吃饭几乎不喝果汁、不碰饮料,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咱们老祖宗讲“五谷为养”,主食是早餐的核心。北方人爱吃馒头、包子、煎饼,南方人离不开米线、肠粉、白粥,这些食物本身含水量高,尤其是粥类,一碗下去能顶半杯水。
《黄帝内经》里就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意思是水果只是辅助,不能当饭吃。古人认为清晨阳气初升,脾胃功能尚弱,吃点温热、易消化的食物最稳妥。而果汁这种寒凉、高糖又刺激的东西,在传统饮食观念里,早上喝等于给肠胃“泼冷水”。
现代营养学也佐证了这一点:空腹摄入大量果糖,容易引起血糖快速升高,继而胰岛素剧烈反应,反而让人上午没多久就犯困、心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水果应作为加餐或正餐搭配食用,而非替代饮品。所以,不是我们不爱喝果汁,而是身体的真实需求告诉我们:早上那顿饭,稳当比爽口更重要。
再来说说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中国的早餐文化讲究“热食热饮”,一碗热豆浆、一锅小米粥,冒着腾腾白气,吃下去浑身舒坦。
这种饮食偏好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生活节奏中。过去农村起早干活,一顿扎实的热饭才能扛住一上午的体力消耗。
果汁虽好,但常温或冰镇居多,不符合“热食养生”的理念。而且传统中式早餐大多自带汤水,比如广东的艇仔粥、武汉的热干面配蛋酒、西北的羊肉泡馍带汤,这些本身就构成了完整的“液体+固体”摄入模式。
相比之下,果汁更像是西式早餐的配套选项,用来弥补面包黄油缺乏水分的短板。中国饮食自成体系,并不需要靠外来饮品来补足。
再加上果汁工业化生产在中国起步较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逐渐普及,很多人小时候根本没见过盒装橙汁。等后来市场丰富了,口味早已定型,家庭餐桌的习惯也没跟着变。父母不喝,孩子自然也不觉得早餐喝果汁是“标配”。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糖分问题,市面上大多数果汁并非纯榨,而是含糖量极高的调配饮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市售果汁饮料平均含糖量在每百毫升8克以上,一瓶250毫升的果汁下肚,相当于吃掉了近两勺白糖。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如果一大早就来杯果汁,一天的糖额度可能直接用掉一半。长期如此,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影响胰岛功能。
相比之下中国人更倾向选择低糖或无糖的早餐饮品,比如无糖豆浆、米汤、普洱茶,甚至白开水。这些选择看似平淡,实则更符合健康逻辑。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提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鲜榨果汁搭配早餐,但比例依然很低,且多集中在城市白领群体,远未形成普遍风气。
也不能说中国人完全不喝果汁,在海南、广西等热带水果产区,当地人确实有早餐吃新鲜水果的习惯,但直接吃果肉多于榨汁饮用。因为完整水果含有膳食纤维,饱腹感强,糖分释放缓慢,对血糖更友好。
我国居民水果摄入量长期偏低,日均不足推荐量的一半,问题不在“喝太多”,而在“吃得少”。所以,与其纠结早上要不要喝果汁,不如关注全天水果摄入是否充足。
对于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早餐时间紧张,准备热饭热菜已经够忙活了,再额外榨汁清洗机器,既费时又费力。简便、高效、耐饿,才是中式早餐不变的主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