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橘子洲头,晨光微熹中,等待与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合影的队伍已蜿蜒数百米;岳麓山爱晚亭畔,虽枫叶未红,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已开始在此体味“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
10月1日,2025年国庆长假启幕,长沙这座“网红城市”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在橘子洲、岳麓山等核心景区,游客们早早便排起长队,景区则通过预约入园、分时段游览、智慧化管理等多项措施保障游览体验。
长沙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日下午5点,长沙市全天瞬时客流最高峰为17点(182.41万人次),较去年10月1日最高峰(148.35万人次)增长22.96%。橘子洲(8.65万人次)、麓山景区(7.46万人次)、铜官窑旅游度假区(3.31万人次)等核心景区依旧领跑。
然而,数字背后,一场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发生,文旅消费的“溢出效应”日益显著,从核心景区的“单点爆破”转向全域范围的“百花齐放”,标志着长沙文旅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国庆日的橘子洲景区,人流如织。全国首个沉浸式湖湘文化美学城市空间《江天暮雪》凭借“入画式”体验持续引爆客流,成为长沙文旅市场的“现象级”打卡点。
这一沉浸式光影秀以宋迪创作《潇湘八景》的故事为轴线,打破传统观演边界,将整个园区打造成流动剧场。
游客们跟随NPC穿梭于亭台楼阁间,“一步一景、一景一戏”,从岳麓书院的墨池争辩到橘洲诗会的众生观照,在虚实交织中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
在露天剧场内,3D Mapping技术勾勒的光影山水与地屏“洲城烟火”交相辉映,立体音效还原风吟水潺。
“光影裹着晚风漫过衣角时,像真的走进了千年湖湘的诗里。”有来自外省的游客表示,这种融合视、听、触觉的立体体验,手机根本无法完整记录。
此举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湖湘文化IP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它成功地将游客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剧中人”,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个性化、沉浸式、情感链接的深层需求。这种“入画式”体验,手机无法完整记录,必须亲身感受,这正是对抗旅游“快餐化”、提升消费粘性与附加值的有效路径。
《江天暮雪》的爆火,是长沙文旅从依赖自然资源和历史遗存,向依托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驱动的缩影。它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活化”,关键在于找到与当代审美、技术的契合点,实现从“文物”到“文创”、从“景点”到“场景”的跃迁。
据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景区共接待游客2598万人次,预计国庆假期将接待游客135万人次,面对国庆期间持续高位运行的客流量,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提前部署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管理局负责人在节前调度“国庆”“中秋”大客流安全应对和安全隐患查整工作时特别指出,要聚焦“做什么”“谁来做”和“怎么做”,对落实防范措施,压实各方责任和严实纪律作风等具体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
本次黄金周,长沙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了4条精品旅游线路,88项文旅活动,5000万财政投入,撬动商家发放10亿元消费券……多力齐下,长沙文旅呈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从传统核心景区向广阔的城市空间和周边区域扩散。
我们先来看城区消费活动,“首发长沙”消费季联动市内免税店、北辰荟、杉杉奥莱等新开业首店及重点车企首发活动;“青年能量”活动深耕潮宗街、四方坪、文和友等年轻地标;湘超赛事观赛第二现场与加油套餐结合……
这些举措精准捕捉了年轻客群对“潮流”、“首发”、“社群”的追逐,将旅游消费与时尚消费、体育消费、美食消费深度融合。
特别是9月26日开业的长沙首家市内免税店,凭借“免税+有税+跨境”多元模式及价格优势,叠加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不仅吸引国际游客,更撬动了本地高端消费回流,为长沙建设区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强动力。
县域文旅则积极拓展新的空间,靖港古镇的大学生水上音乐节、铜官窑的富桂千灯节与无人机烟花秀、炭河古城的火人狂欢节、道林古镇的田园丰收季、开慧镇的板仓星空帐篷音乐节……
这些散布于长沙各县区的活动,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效分流了市中心客流,将游客的注意力引向更具湖湘风情和田园意趣的广阔天地。这不仅缓解了核心景区的承载压力,更促进了消费在更广域范围的流动,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特色农产品销售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这种“全域旅游”格局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长沙长期致力于文旅基础设施完善、区域品牌整体营销、以及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产业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长沙正从一个“旅游目的地”进化成为一个巨大的、可探索、可体验的“旅游产品集合体”。
长沙国庆黄金周首日的火爆,是成绩,更是启示。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也有一些冷静的思辨。
第一,流量如何转化为“留量”?
吸引游客前来是第一步,如何延长停留时间、提升复游率、增加过夜消费,是未来竞争的关键。这需要进一步发展夜间经济、会展经济、商务旅游,并打造更多常看常新的迭代文旅产品。
第二,体验如何避免“内卷”?
沉浸式、国潮风等项目大受欢迎,但也需警惕同质化竞争。未来的创新应更侧重于挖掘本地独特文化DNA,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服务细节、人性化关怀等“软实力”同样是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热度如何涵养“温度”?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平衡主客关系,推动文明旅游,加强环境承载能力管理,确保文旅发展的普惠性与可持续性,方能行稳致远。
第四,数据如何赋能“智慧”?
庞大的客流量数据是宝贵资源。应加强大数据分析应用,用于客流预警、精准营销、产品研发和公共服务优化,实现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升级。
事实上,9月26日的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的发言已经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提出多个“坚持”:从规划引领、战略布局,到以文塑旅、特色文化创新;从多元融合促进消费,到开放赋能拓展市场;以人为本惠顾民生,到从严监管守住底线……
吴桂英对长沙文旅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极为细致的部署,体现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高效协同。
从橘子洲、岳麓山的“人潮涌动”,到全域范围的“星火燎原”;从传统的观光打卡,到深度的文化沉浸与潮流体验,2025年国庆黄金周的首日,长沙以其生动的实践印证了“文旅是表情,经济是底色”的内核。
这座兼具厚重历史底蕴与青春活力的城市,正以其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书写着从“网红”到“长红”的新篇章。
对于未来的消费者而言,长沙提供的已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可参与、可沉浸、可带走的关于“快乐”与“幸福”的城市体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这场国庆大考,检验的是过去的成绩,更指明了未来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长沙的探索,为中国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与消费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充满思辨与活力的“长沙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