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碗“丝瓜汤”,你喝了吗
创始人
2025-09-16 20:44:14
0

近,“丝瓜汤”这道寻常家常菜,成了网络热梗。这源于社交媒体上,一个博主分饰多角的一段表演。视频里,母亲不顾儿子多次明确拒绝喝丝瓜汤的意愿,一个劲儿地执拗劝说,甚至直接判定他“肝火太旺”,进而强调更需要喝丝瓜汤来“降火气”。

网络热梗“丝瓜汤”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将许多家庭中“各说各话”的沟通困境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出来。有网友将这种沟通总结为一套对话模式——当年轻人一旦反驳,往往换来父母一套“出厂设置”般的回应,从“我说不过你”到“我太失败”,再到“白养你了”,最后以“随便你”收尾。

那么,这碗“为你好”的丝瓜汤,为何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碗“丝瓜汤”?

图源:“丽水文旅”微信公众号

随着“丝瓜汤”梗的走红,网友们纷纷加入二次创作,逐渐形成一个“丝瓜汤宇宙”。不少网友的创作从父母的一句“喝碗丝瓜汤”开始,逐渐转向人生议题。有的父母会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对象了”,也有的父母会说“找不到对象,就是因为一天到晚玩手机”,几番对话之后,最终总是以父母说“手机玩多了肝火旺,更该喝汤降火”而结束。

这种看似无厘头的调侃,之所以让人发笑却又隐隐刺痛,是因为它是许多年轻人与父母之间“鸡同鸭讲”式沟通场景的真实写照。在部分家庭,诸如此类的沟通场景总是频繁上演,比如,子女说“最近腰背不舒服,想换个床垫”,父母接话“哪那么娇气,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些,睡硬板床才好”;子女提到“晚上失眠,睡得不好”,父母却说“你就是手机看太多,早点睡觉啥事没有”;子女坦言“暂时不想结婚,想先拼事业”,得到的回应却是“年纪大了就不好找了,我这是为你好”。

不只在家庭中,“丝瓜汤”像一面镜子,将同事、朋友、恋人等人际关系中那种“说了也白说”的无力感呈现了出来。比如,工作中,你反馈“系统有点卡顿,可能需要优化”,同事回“大家都这样用,没问题的”;生活中,你向朋友倾诉“最近好像有点焦虑”,对方说“你就是太敏感,放松点就行”……

经过日积月累,这种沟通模式所带来的伤害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令人沮丧,更会缓慢侵蚀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让人逐渐怀疑自己。

相关网络视频截图 图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丝瓜汤”走红,折射出的是社会飞速变迁背景下两代人之间深层的认知与情感差异。

老一辈人多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信息较为闭塞的年代,“吃饱穿暖”“安稳踏实”作为一种生活理念,深刻影响了他们表达关心的方式。他们天冷时反复叮嘱穿厚衣,是怕子女着凉;劝子女多在家里吃,是觉得“外面吃的没营养”;总问起工作是否稳定,是希望子女将来的日子“有着落”。他们很少直接说“爱”或“想念”,却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默默传递牵挂。

而进一步看,这种表达方式其实与他们成长环境中情感表达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坦诚地交流情绪是很少被鼓励和提倡的,许多长辈习惯以“否定”和“指导”的口气来代替倾听,甚至试图掩藏权威缺失的焦虑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就像一些视频中,当儿子拒绝时,母亲说出“我太失败了”这样的话,未必是刻意情感绑架,而是不知如何安放“怕自己不再被需要”的焦虑。

年轻人则成长于物质极为丰富、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更看重精神沟通与自主选择。他们渴望的不是“我为你好”的单向给予,而是“我尊重你”的双向沟通。他们想和身边人分享“喜欢的电影”“新的职业方向”,而非只被问“工资多少”“何时结婚”。当关怀总以“干预”和“否定”的形式出现,再暖的爱,也容易变成他们的压力。

职场中,类似的“为你好”式表达并不罕见。一些上司坚持“我经验多,你听我的”,却很少给年轻员工表达创新想法的空间;有的前辈用“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把关心变成了单向灌输。亲密关系里,一方拼命给对方送自己心仪的礼物,却忽略另一方真正的喜好,用“我这是为咱俩将来考虑”来解释自己的单方面安排。

这些场景的本质与“喝碗丝瓜汤”如出一辙:希望被理解,却用错了关怀的方法;想靠近对方,却被困在自己的认知频道里。

有人说,“丝瓜汤”是今年最好用的梗。吵架时来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看似表达关心,实则压人一头,还回避了真正的问题。

于是,面对这种沟通困局,不少年轻人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比如,以“我没拦着你考哈佛”回怼父母过高的教育期待。不过,回怼虽能短暂舒缓情绪,却非长久之计。一旦演变为“无差别攻击”,沟通的空间反而会加速萎缩。

对年轻人来说,不必急于关闭沟通的通道,试着多一些理解。正如有人所感慨的那样,从前总反感父母逼着自己喝“丝瓜汤”,觉得这份关心太执拗;如今自己成家有了孩子,才发现,自己也会忍不住劝孩子多喝“丝瓜汤”。也试着多一点耐心。有网友分享,她不再为喝汤与母亲争执,而是把沉默回避变成清晰解释:“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现在真喝不下,晚上我自己热一碗行不?”母亲欣然接受:“早说嘛!还以为你嫌弃我的手艺。”很多时候,长辈的“固执输出”,只是因为没“加载”到子女真实的“需求信号”。

图源:视觉中国

对长辈而言,不妨多一分“包容力”,尝试从“输出模式”切换到“倾听模式”。就像浙江12岁的“小孩姐”龙龙,当同龄人忙于补习时,她的暑假却飘满面包香,因为她有位“不扫兴”的妈妈。女儿想学烘焙,妈妈没有打断、施压,更没有替她做决定,而是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丝瓜汤”本可以不必成为压力符号。妈妈端上桌,随口一句“想喝自己舀”;孩子尝一口,说一句“还是你做的味道对”。这样的对话里,没有强迫,没有否定,只有“我懂你的心意,你尊重我的选择”的默契。

同事、朋友、恋人等关系的处理也是如此。走出沟通困境的路径,常常就藏在表达方式的调整中。关键在于跳出对抗模式,把辩论转化为对话。比如,用“有没有别的想法,咱们可以一起探讨”代替“我经验多,你听我的”;用“我想知道什么才是你想要的”替代“我这是为咱俩将来考虑”,等等。说到底,沟通不是为了争输赢,而是一起把路走通。

如今,很多子女尝试用父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也有很多父母开始更新沟通方式、接纳新价值观。这些微小的改变,正让“丝瓜汤”慢慢回归成一碗普通的汤。

本文播音:魏巍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茶... 茶香漫边疆,雅集话古今——呼和浩特茶修盛会的多维智慧碰撞 作者︱孙树恒 一 呼和浩特作为万里茶道重要...
家常爆鱼简单做,嫩滑鱼肉浓稠酱... 做爆鱼啊,其实没那么难,选鱼要新鲜,草鱼或青鱼都行。鱼摊老板帮我杀好鱼,我回家仔细洗,特别是黑膜,必...
原创 猪... 母亲的猪儿粑 文|周波 川南丘陵地带,腊月的风呼呼刮过半山中的老屋,吹得瓦缝呜呜作响。过年前是母亲最...
每日一膳|秋冬干燥?这碗汤,拿... 【每日一膳】或汤,或菜,或粥,或糖水,或茶。广东省名中医、知名养生专家杨志敏教授带领团队,携手《南方...
SOHU创始人张朝阳现身广东潮... SOHU创始人张朝阳,近日在广东汕头露面。据悉,他在中国境内唯一一个海岛县南澳岛进行了跨海横渡,之后...
一图打卡|打开南沙的N种方式!... 2025年“南沙旭日”滨海长卷以20公里黄金海岸线为脉络,将千年海丝文明与未来湾区雄心绘成一幅城海共...
在转山转海中 看见世界的泸沽湖...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徐湘东9月16日,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在风光旖旎的凉山州盐源...
盐官品牌:传承与创新,开启酒业... 在浙江海宁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盐官品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品质,正逐渐成为中国酒类市场中一颗璀璨...
家的味道,简单做亲子盖饭温暖心... 做亲子盖饭,就像是给家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心里暖暖的。鸡肉和鸡蛋,配合起来真美妙,先把鸡肉烤一烤,表面...
农家锡饼的温暖记忆,简单煎出金... 做锡饼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次开始我都充满期待。选普通面粉就行,慢慢加水,用筷子搅拌。变成絮状后,用手...
刘强东“请客”菜单:一共15道... 红星资本局9月16日消息,今日,首场京东品酒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京东集团(09618.HK)创始人...
山西乡宁“空心月饼”进化记:从... 中新网临汾9月16日电 (李新锁)16日,山西乡宁首届空心月饼大赛启幕。从流传500余年的非遗代表性...
六部门划界预制菜:净菜主食不算...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最近预制菜这玩意儿又火出圈了,说到底还是那老问题,啥算预制菜?六...
“养雌”概念风靡,这是养生新方... 最近,“养雌”的概念悄然走红。宣称可以改善经期不适、久备不怀、面色苍老、更年期不适等问题的“养雌粉”...
热门互动剧、亲子剧场、非遗手作... 年轻人抢着打卡的沉浸式互动剧《大真探赵赶鹅》、孩子们喜爱的亲子剧《八十天环游地球》、阿姨妈妈们钟情的...
7分钟上齐3道菜,太二酸菜鱼客... 每经编辑|何小桃 知名餐饮品牌太二酸菜鱼曾经是“排队王”,主打“活鱼现做”。但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太...
来吃新品美食!广州精品美食周定... 2025年9月15日,2025广州精品美食周主办方举办媒体通气会。南都记者在会上获悉,第三届GGW广...
原创 9... 秋天一到,就想吃点暖胃又滋润的,今天介绍的这一锅「丝瓜腐竹咸鸭蛋煲」,真的是懒人福音,味道清爽又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