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之间,大理不仅是风景的天堂,更是非遗的宝库。在这里,风花雪月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符号。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一杯茶到一袭衣,从一座照壁到一场集市,千年传承的智慧与审美在此生生不息。
一苦二甜三回味:白族三道茶的人生哲学
白族三道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一苦、二甜、三回味”闻名于世。这道茶饮起源于8世纪的南诏时期,当地人就有“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
第一道苦茶茶叶微黄,冲入沸水时会发出隆隆之声,又称“雷响茶”。茶汤色泽清透,入口清苦,寓意“要立业,先吃苦”。第二道甜茶加入了红糖、乳扇丝、核桃仁和白芝麻等配料,甜而不腻,寓意苦尽甘来。第三道回味茶则以蜂蜜、花椒、桂皮、生姜等入茶,甜中带麻,苦中回甘,令人回味无穷,寓意“回味人生”。
穿在身上的“风花雪月”:白族服饰的象征意义
白族服饰于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族女性的包头头饰,它完美诠释了“风花雪月”的意境:垂下的缨穗象征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白族尚白,男子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显得敦厚英俊。女子服饰则由包头、领褂、围腰等组成,绣有蝴蝶、蜜蜂等图案,色泽鲜美,绚丽多彩。
墙面上的艺术:白族民居彩绘
2008年,白族民居彩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艺术形式要求“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多应用于大门、照壁、山墙等部位。
彩绘中最常见的是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三种图案。76岁的李云义是这项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50多年来,他以白墙为纸,用笔尖将淡墨山水跃然墙上,一笔一划间充满了民族风韵。
千年赶一街:三月街的民族盛会
三月街是一条扎根苍山脚下的街区,形成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相传起源于隋末唐初,人们为感谢观音降魔而每年聚会,故又称“观音市”。
《大理县志稿》记载:“盛时百货生意颇大,四方商贾殆十万计”。如今的三月街不限于年度庆典,还有每月四天的赶集日,银器、茶叶、扎染布等商品琳琅满目,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
非遗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大理州积极探索非遗活化之路,开设了扎染体验课,让游客亲身感受制作过程。他们还推出了《大理白族三道茶》非遗民俗沉浸式戏剧,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白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大理旅游的灵魂。它们承载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焕发着勃勃生机。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和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