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元雇9轿夫抬上峨眉山”:不必用“炫富”或“发善心”牵强解读
体重263斤男子花费2.21万元雇佣9名轿夫抬上峨眉山引发热烈讨论。参与抬轿的轿夫明确表示,这是“难得的大单”,且游客态度友善,额外支付小费,双方合作愉快。轿夫方师傅强调这是“双向选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高额报酬(人均约2300元),远高于日常收入(通常每天300-500元)。
峨眉山滑竿服务本就是市场化行为,价格根据体重、距离协商。此次订单因超重和长途而溢价,属于特殊需求下的合理定价。
部分网友认为,花费2万多元雇人抬轿是“奢侈享受”或“炫耀性消费”,尤其对比普通滑竿价格(如150斤以下游客42公里约6000元)。
支持者指出,游客并未强迫服务,且轿夫收入可观。若定义为“炫富”,则忽略了劳动者从中获益的事实。
有网友认为,游客通过高价支付,实质是让轿夫群体获得急需的收入,类似“以消费形式做慈善”。例如,河北网友称其为“让底层人有尊严地挣钱”。游客途中配合轿夫喊号子、拒绝打伞增加负担、主动给小费等,被解读为体谅劳动者。
部分批评者认为,此举将传统朝圣异化为“金钱交易”,消解了登山修行的精神意义。但轿夫和游客的互动(如共同喊号子)又赋予其仪式感,模糊了纯粹的交易属性。
有学者指出,轿夫的体力被商品化,但轿夫自身更关注实际收入,反映出底层劳动者在生存与尊严间的权衡。相比以往类似事件被骂“剥削”,此次舆论更趋理性,认可“各取所需”。这可能反映公众对市场化服务接受度提高,或对体力劳动者处境的共情增强。
事件本质是特殊需求下的市场化行为,难以简单归类为“炫富”或“发善心”。游客的消费既满足个人需求,也为轿夫提供高收益机会,但其高调形式难免引发对财富差距的讨论。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保障此类服务的定价公平与劳动者权益,而非道德审判消费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