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锅的热馄饨哟 —— 烫嘴暖心嘞!
这声吆喝要是搁在宋朝开封的夜市,能把街对面卖胭脂的老板娘都惊得探出头来。就说州桥南头那个老张,卖馄饨快十年了,嗓门练得比戏班子的花脸还亮。每回掀开铜锅盖,白花花的蒸汽裹着葱花味儿往上冒,他就得梗着脖子喊一嗓子,唾沫星子都能溅到三尺外的灯笼上。
可这两天他喊得再卖力,隔壁小孩们还是往糖人摊跑。
你猜怎么着?卖糖人的小李不知从哪儿学了段小调,竹箫一吹起来,“蜜饯糖人儿甜透心,凤凰展翅追彩云哟 ——” 调子软乎乎的,比老张的硬嗓子招人多了。有次我瞅见老张蹲在摊子后头怄气,手里的汤勺把铜锅敲得当当响,可小孩们照样围着小李的糖稀锅转,眼睛瞪得比铜锅里的馄饨还圆。
其实吧,宋朝的夜市压根就是个 “声音战场”。卖熟食的敲梆子,卖针线的摇拨浪鼓,连挑着担子卖胡饼的都带着节奏喊。前阵子马行街新来个卖酸梅汤的,独创了段快板,“酸梅汤,酸梅汤,喝了暑气全跑光 ——” 硬是把隔壁卖凉茶的挤得没生意。
我总觉得那会儿的城管比现在通人情。有回下大雨,老张正愁没客人,穿青衫的巡卒打着伞过来,居然还帮他把竹棚往路边挪了挪,嘴里念叨着 “慢点搬,别把馄饨汤洒了”。哪像现在,喇叭一喊就得赶紧收摊子。
最有意思的是上元节那回,听说杭州知府把城里最会吆喝的小贩都请到皇城外表演。小李他爹那会儿还年轻,吹着箫捏了个龙凤糖人,官家一看高兴,赏的碎银子够他买半年的糖稀。不过平常日子可没这好事,就说老张,后来也学机灵了,让他闺女跟着学唱曲儿,馄饨下锅时就开嗓,“馄饨鲜,馄饨香,暖到心里亮堂堂 ——” 别说,还真把好些客人从糖人摊拉了回来。
现在逛夜市总觉得少点啥。路灯亮得晃眼,喇叭里放着流行歌,可再也听不到那种带着烟火气的吆喝了。上次去仿古街,有个穿汉服的姑娘学宋朝小贩喊卖,声音软绵绵的像蚊子叫,哪有老张那种扯着嗓子喊出来的劲儿。
你们小时候逛夜市,有没有听过啥难忘的叫卖声?是卖糖葫芦的 “甜掉牙”,还是修鞋匠的 “钉鞋掌嘞”?评论区说说,让咱也回味回味那些带着声音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