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沪剧,在闵行越唱越响亮
创始人
2024-08-11 10:00:48
0

我的故事

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徐蓉,她是上海沪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桥镇沪剧市级文艺指导员。

不久前,偶然和友人聊天时被问起今年是来马桥的第几个年头了?仔细算了算,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来马桥13年了。想起当年刚来马桥给村民们上沪剧课时,我还是沪剧院演员团的青年演员,如今通过基层的打磨,我已经独当一面,成为沪剧院里的骨干了。不禁有些感叹:马桥见证了我成长,给予了我机会,赋予了我灵感,让我的艺术生涯充满了欢乐。马桥,是我名副其实的“娘家”。

让沪剧回“娘家”

马桥作为声名远播的“沪剧之乡”,沪剧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早在40年前,丁是娥、石筱英、邵滨孙等沪剧的老前辈就来到马桥,不仅演出,更和戏迷们面对面指导互动。1986年,我们上海沪剧院三团和马桥结成了“亲家”,当时我正是青年团的一员,也成了沪剧院第一位参加公共文化配送的文艺指导员。

我记得当时嘉闵高架没有建成,每次从徐家汇开车来马桥,得沿着沪闵路一直开,快一些1个多小时,慢一些2至3个小时,遇上堵车时间更久,一次往返就得一百多公里。但是,每个星期三我都坚持来给爱好者上课。因为马桥的沪剧爱好者很热情,有着一定的演唱基础,更有着一颗传承传统沪剧的心。

而且,那时中心市区演艺资源相对多,郊区戏迷难得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没有老师来教,大家聚在一起摸着石头全凭着感觉唱,就更盼着我们来指导。

“让老师先听听我们唱的,再辅导。”“阿姨们的嗓子通透响亮,尤其是《卖红菱》讲述农村生活,适合本地化。转腔时候声音再轻一点,就更好了。”就这样,那时每次我上课总是超过预定的2小时。上课时,根据每个学员的嗓音特点,逐一对声部进行编排,并根据每个声部特点,个性化教授唱腔的技巧,帮助大家找准演唱的方向。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在马桥,居委、村委到处可见沪剧班教室,学员中有中老年戏迷,还有青少年。我和马桥沪剧团队共同创编了《我爱马桥我骄傲》《马桥手狮真威风》《“狮”和远方》等一批接地气、受欢迎的本土沪剧作品,更惊喜地收获了“小粉丝”的加入。

三年前,在马桥结束了一场沪剧表演后,辖区居民区书记找到了我,提出能不能给辖区幼儿园的孩子们开一堂沪剧课,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兴趣。这是好事,我立即答应下来,回去后便着手制定教学大纲。当时,我想毕竟孩子们年龄小,不能填鸭式教学,不能让孩子们觉得枯燥,得让孩子们提高兴趣。

正是因此,幼儿园的沪剧兴趣班不同于传统曲艺教学的师徒制,我们坚持寓教于演,从趣味沪语童谣入手纠正咬字发声,打好发音基础,通过沪剧经典角色体验来教授手眼身法步的动作要领,教唱沪剧选段,一对一纠正发声位置,提升唱腔技巧。

同时,根据孩子的兴趣,在沪剧剧目及声腔上进行创新。我记得第一节课,我用的是2014年第一次上公益课时的手写教学大纲,轻轻地和孩子们说:“你们是沪剧的希望,是沪剧的接力棒”。

如今,看着一批批孩子们从兴趣班毕业,我看到了希望,感到接力棒传到了新一代手中。他们中有的孩子每天都在练习,胆量变大,比以前更能吃苦了。而且,通过听曲学谱,感知能力更加敏锐;有的孩子以前活泼好动,来兴趣班后“磨”出了性子,成了小小沪剧戏迷,但凡知道了哪里有沪剧剧目的演出,都要去听一听、看一看,还时不时地应和着唱几句,上海话也说得更溜了。

其实,最初创办沪剧兴趣班时,我有个私心,希望能让更多孩子学上海话,让他们了解上海本土方言背后的传统和文化。没想到,现在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上海话,还学会了唱戏,真的很开心。

唱出马桥精气神

我们有句行话:“观众是水,我是鱼,鱼儿离不开水。”三天不练功,观众就能听出好与坏。但要实现沪剧的传承,需要更多的唱戏人。

在马桥指导沪剧爱好者唱戏13年,我渐渐产生了打造“马桥沪剧样本”的想法,让唱戏的人从白头发变成黑头发,从60岁到6岁都有。通过和马桥镇社区文体中心的反复商讨,2024年我们决定一起干一件“大事儿”。

在马桥设立“方言文化”街镇教学点,为新上海人、青少年群体等学习沪语、体验海派文化提供平台,提升方言文化活态传承品质;推动沪剧、沪语进校园,将沪剧传承与学校内涵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开发统一教程,培训优质师资,在镇区域小学、幼儿园开设沪剧文化拓展课程,设立示范校,培育沪剧社团,打造沪剧“示范”短剧,还进行校际展演展示,营造保护传承沪剧沪语的浓厚氛围。

同时,设立沪剧研学基地,通过基地的推广和培训,为更多孩子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培养更多戏曲人才。开展线上线下艺术鉴赏活动,推出沪语“我伲故事我来讲”“沪剧经典传唱”线上传播活动,并将一批优秀的沪语、沪剧、海派文化活动配送到基层,把沪剧艺术传遍各个角落。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度挖掘马桥的历史故事,创编沪剧原创剧目,唱出马桥的传统文化,传播经典。比如,今年我们以马桥革命烈士严同宇为创作原型,通过走访他的亲友,调研历史资料,逐渐还原一个陌生又熟悉的烈士形象。现在,脚本基本已经完成,已经进入编曲阶段,2024年初演员可以进行排练,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正式演出了。

未来,我们还计划着让沪剧与传统民俗结合,引进高水准文艺演出,举办高质量文化论坛,打通马桥为民服务的“文艺最后一公里”,让沪剧“马桥样本”成为上海不可或缺的风景。

马腾平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月薪5000、轮流请奶茶花掉5... 组局靠酒,入圈靠奶,这届打工人的职场通行证,是一杯奶茶。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没喝明白,第二杯、第...
有鱼又有肉?临沂状元水饺海陆双... 你发现没,现在很多人吃饺子都讲究个花样? 最近有个新出的饺子,叫「临沂状元水饺」,光听名字就让人...
怎么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如何吃好一日三餐,需要养成三餐规律的习惯,这会考虑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或者是学习情况,同时在规律进...
控制脂肪肝,是要少吃主食,还是... 有的人才四十出头,就已经有脂肪肝了。网上也有很多关于得了脂肪肝要怎么吃的疑问:是不是要少吃主食,多吃...
海关助力老字号月饼“扬帆出海”... 中秋佳节将至,上海老字号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的月饼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现代化车间内,...
专家:国家已划定预制菜范围,预... 专家:国家已划定预制菜范围,预处理的食品原料不等同于预制菜 作者 | 第一财经 马晓华、宋婕 罗...
可乐鸡翅总煮不入味?记住 3 ... 做可乐鸡翅不是简单把食材丢进锅就行,关键在 “去腥”“收汁” 和 “火候”,今天就把这道大人小孩都爱...
原创 国... 说实话,最近刷到国外超市里那些琳琅满目的预制菜,我整个人都愣住了。咱们国内还在为“学校能不能用预制菜...
中泰教育交流进行时:泰国教育论... 9月12日,由泰国商业部国际贸易促进厅、泰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与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联合主办的“...
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 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连云港)2025年大会旅游安全分论坛开幕 刘小明致辞 9月13日,全球公共安全...
原创 为... 欢迎来到刘小顺的旅行与生活研究所。 作为一名来自湖北的人,每当我提起自己的家乡时,周围的人几乎都会...
来(L)吧(B)来(L)吧(B... 亲爱的锡锡: 新凉涤暑,明月静秋。不觉九月近半,你我9·20的相约已近在眼前。 此番写信,一是正式邀...
投资回报率超200%!多国驻华...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敬 北京摄影报道9月12日晚,马尔代夫驻华大使法泽尔...
用户主权时代的酒业变革:郎酒庄... 来源:陆玖商业评论 当前,酒行业正迈向“用户主权”与“体验经济”的新阶段。而酒庄,则是提供极致服...
赊店老酒闪耀老字号博览会,以国... 金秋九月,商都郑州再迎盛事。9月12日,由河南省老字号协会、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联袂主办的第三届...
和月饼面时,揉搓过度就错了,翻... 还记得去年中秋,我信心满满地端出自制的月饼,结果家里老人咬了一口,委婉地说:“这饼皮……挺练牙口?”...
原创 西... 最近罗永浩去西贝吃了一顿饭,吃完之后发微博吐槽,称西贝的菜难吃,且全部都是预制菜。西贝的创始人贾国龙...
煎家常豆腐,豆腐要入味,煎至金... 一块豆腐的华丽转身,竟让全家人都抢着盛饭! “妈,今天吃什么呀?”我刚进门就闻到厨房飘来的阵阵香气。...
饼香寄乡愁 董塘镇南湖村移民月... 中秋佳节将至,董塘镇南湖村的特色移民月饼迎来了一年中的销售旺季。这款承载着移民历史与乡愁记忆的传统美...
西贝致信自证反遭群嘲!公布13...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的菜品“贵且预制”,一石激起千层浪,与西贝的“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 继宣布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