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局靠酒,入圈靠奶,这届打工人的职场通行证,是一杯奶茶。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没喝明白,第二杯、第三杯已接踵而至。
如今在写字楼的办公室里,奶茶早已跳出 “日常饮品” 的单一属性,悄悄成为职场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新人入职的破冰、项目落地的庆祝,到部门协作的润滑,一杯杯甜饮正以更频繁的姿态穿梭在工位之间。
在职场中,奶茶不再只是一杯饮料,愈发频繁地成为了情绪的载体、关系的砝码,甚至是无声的较量。
不知从何时起,"请大家喝奶茶"成了一场心照不宣的职场仪式。
有人借它传递善意,有人靠它拉近距离,也有人在一次次 “凑单”“接龙” 中,默默适应着这种特殊的社交规则。
图源:小红书账号@草莓圣戴老师
实习生咬牙用第一笔工资请全组,新来的领导一句“天气不错”就有人张罗点单,项目结束后的接龙悄悄变成了人情轮转……
明明不情愿,却依旧硬着头皮跟上。有人本来不爱喝甜饮,却怕显得挑剔只好接过;有人觉得轮流请客像一种“软性强硬”,组里十多人,一次支出就接近两百,不跟又怕被觉得小气——只因为,职场社交,“不参与,就显得不合群”的压力,往往让人难以轻易避开。
01
职场上的心照不宣:
请奶茶也有规矩
只要有职场,就永远绕不开社交。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请同事喝奶茶必备SOP》的短视频悄然走红。精准戳中了无数职场人的日常痛点,引发了大量共鸣。
SOP,即“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这一原本用于规范流程、提升效率的管理概念,正被打工人广泛应用于职场奶茶社交中,那么,奶茶社交为什么“痛”?
首先,经济压力是奶茶社交中最直观的一环。一杯二三十元的奶茶对不少职场人来说,频繁参与成了一笔不容忽视的开销。
轮流请客看似温情,实则也成了经济上的隐性压力。
一杯二三十,一轮下来动辄一两百,相当于一顿午餐、几天的通勤费。
有人自嘲说,"奶茶社交"是继房租、外卖后的"第三大固定支出"。
刚工作的小琳月薪五千,部门八个人,一轮奶茶接近两百。"每次接龙一跳出来,我就心跳加速。"
《爱你》剧照
另一种情况是“被起哄请客”。项目顺利结束、受到表扬、甚至生日,都可能被同事玩笑式要求“表示表示”。年轻人面子上架不住,往往只好硬着头皮点全员单。这种非计划性支出,无形之中也加重了月度的消费压力。
而对实习生或新人来说,奶茶社交更显尴尬。在上海某外企实习的小佳就深有体会:实习即将结束,平时没少喝大家的奶茶,临走前是不是该回请一圈?
这看似是礼貌,实则是隐形的“社交偿还”。当部门里形成“这次你请,下次我请”的风气,表面氛围友好,却总有人在暗自压力下硬撑。
不仅是花销,流程也磨人,每一杯都像一次隐形考核。
从为什么点、何时点到怎么点、怎么送,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有不少细节、“雷区”要注意,更是形成了一套SOP,让人心累。
为什么点?——项目收官、新人入职、领导表扬,甚至周五午后“提神”,都可以成为理由。它意图不重,却足够表达“我想靠近”的姿态。
图源:小红书账号@草莓圣戴老师
什么时候点?——最好避开周一早上(大家太忙)、也别选下班前夕(显得刻意)。工作日下午一点到两点,成了不成文的“黄金点单时段”。
不仅如此,这样送达时间通常是下午三点左右,正值办公疲劳期,一杯奶茶适时出现,堪称“贴心时刻”。
图源:微博@禁止糖拌
怎么点?——接龙发起要适时,甜度冰量须问清,咖啡因也要注意,价格档位宜均衡,以免令人为难。
这些细节没有明文规定,却成了许多人默认的流程。许多人边看边苦笑:"是我没错了。"
它不像制度、不像规则,却悄然成了职场人间一种无声的共识。
而比钱包更先被掏空的,除了精力,还可能是健康。
在艾媒咨询的2024-2025年新式茶饮报告中显示,新式茶饮消费者中,未来可能减少新式茶饮购买意愿的主要原因为觉得对身体不健康(42.9%)、怕长胖(34.7%)。
健身的同事对着全糖奶茶沉默,血糖高的老员工苦笑接过又放下。"不想喝"却"不得不接",奶茶从犒劳变成了任务,成年人连拒绝的勇气,都在这一杯甜饮中悄悄融化。
有人说,酒桌文化在逐渐消失。但这并非因为权力关系消失了,而是因为它换了一套形式嵌入职场。
奶茶不像白酒那样充满压迫性与攻击性,却依然延续着某种“服从测试”——从“能喝半斤”到“能记住你喝什么甜度”,变的只是方式。
职场中这些看似温和的日常互动,无形中也助长了另一种形式的社交焦虑,让人不得不分出心力应对这些细碎却无法忽视的人情往来。
02
一杯奶茶
千种职场众生相
上班请奶茶,有人称之为人际升温,有人悄悄吐槽这是被动参与。当奶茶社交逐渐衍生出不少“约定俗成”的细节,有人觉得成了负担,也有人自然而然融入其中,并不觉得有何不可。
在这一杯杯甜饮背后,职场众生相悄然浮现,不同职场人的反应和心态也各不相同:
有人早已琢磨出了一套经验:小组长发起请客时,既要显得大方,又得控制预算;给上级递茶要优先、甜度冰量不出错,对同级则尽量均衡周到;
还有人说,给上级的要优先递上、温度甜度不出错,给同级的不能厚此薄彼,自己的那杯往往最后才插吸管——奶茶不只是饮料,更成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小考场。
图源:微博@禁止糖拌
也有人坦言会将其视为表现机会:主动张罗点单、协调口味,既刷了一波存在感,又给人留下“靠谱”“体贴”的印象。
可还有人始终惴惴不安:刚入职的年轻人反复核对订单,生怕漏人、错糖、误冰度,点单如履薄冰,甚至影响工作心情。有人因精准记住领导喜好被夸“细心”,也有人因点错冰度甜度被悄悄调侃“没走心”。
更有人因迟迟不参与接龙,担心被同事领导默默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而当领导请奶茶时,职场反应也更加多元:有年轻同事开心晒图说“谢谢老板”,也有人私下犯嘀咕“下次是不是又得轮到我请”;
新主管请喝高端系列、全员覆盖,有人觉得是“大气”,也有人感到隐隐压力,不知如何自然回应。
那么为什么奶茶成为了职场社交的一环呢?
一杯奶茶,往往比一句“辛苦了”更直接,比一顿饭更轻巧,成为一种低门槛、高效率的情感货币。
请吃饭太正式,送礼物太隆重,一杯二三十块的奶茶,成了性价比最高的“关系润滑剂”。它轻巧、日常、易操作,成了性价比极高的"关系润滑剂"。
它不像传统酒桌文化那般充满压迫性与层级感,却同样能自然传递出"我在意你"、"愿与你拉近距离"的善意信号。
《总有一天机智的住院医生生活》剧照
这种低负担的社交方式,尤其适合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职场,成为许多人融入团队、表达友好的首选。
过去,老一辈往往依靠敬酒、递烟来建立联系、表达尊重;如今,网友纷纷表示,酒桌文化逐渐消失,奶茶文化取而代之,大家更多地借助奶茶实现沟通与共鸣。
你点芝士葡萄,我选燕麦抹茶,口味偏好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杯共饮,仿佛确认了"我们是自己人"。
拒绝当然可以,但往往伴随着被默默疏远的风险——哪怕无人明说,那种微妙的隔阂感仍会悄然蔓延。
因为规则,是普通人最后的“安全感”。
《请同事喝奶茶必备SOP》的流行不是偶然。怕买错、怕漏人、怕被说“不用心”——年轻人试图用流程消解尴尬,用明细避免误判,本质上仍是一种无奈的“职场避险”。SOP救不了职场社交,但至少能缓解焦虑。
从发起接龙、统计口味,到备注糖冰偏好、避开周一早上等尴尬时段——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则,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人机交往妥协,试图在复杂人情中守住一丝确定性。
更因为,只要有职场,就有社交,有社交,就有一些不成文的相处方式。
酒也好,奶也罢,不过都是载体。从酒桌文化到奶茶社交,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些需要细心体会的社交信号。你可以不喝奶茶,但你很难不参与游戏、避开职场社交。
《新闻女王》剧照
奶茶没有错,希望通过分享拉近彼此距离也没有错。
但职场里,最重要的永远是做好分内事。不用勉强合群,不必为“没跟上那杯奶茶”而自我怀疑。
我们真正该期待的,是一个能容纳“不合群”的职场:有人举杯奶茶社交,也有人专注自己的节奏。每一种选择,都不该被贴上“会不会做人”的标签。
理想的职场默契,不在于是否共饮同一杯奶茶,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容地说出“今天不想喝,谢谢”。
我们需要的,是更专业、更自由、也更松弛的职场——
从一杯奶茶的松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