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1世纪初,出国热潮席卷全国,今天的主人公徐元燕夫妻俩就是其中两人,当年抛下国内的一切,只身来到非洲最贫穷的的国家马拉维。如今十五年过去了,虽闯下了百万身家,但想要回国发展却变得难上加难。那么学历平平的两人是如何在异国生存了这么久的?以及为什么说他们回国发展很难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正文:
徐元燕1987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由于家里条件一般,徐元燕早早的就辍学开始为生活奔波,这期间,徐元燕干过餐厅里的服务员,也干过商场里的导购员,总之哪里有活哪里工资高,徐元燕就去哪里干。苦点累点也没关系,只要能挣钱就行。
在徐元燕17岁时,通过表妹这个中间人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或许是有着相同的家世条件背景吧,初识的两人交谈甚欢。于是乎谈了几年的恋爱后,在徐元燕21岁那年,两人领了证办了婚礼。
当时是2007年,国内掀起一股出国热潮,而徐元燕小夫妻俩也是在接收到后,动起了出国创业的心思。当小两口正思考去哪个国家时,恰好有个舅舅亲戚在非洲马拉维开商铺,就这样在舅舅的帮助下,两人决定动身前往马拉维。
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徐元燕夫妻俩想的那般风顺,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让小两口在非洲几乎是寸步难行。最终还是舅舅拿出自己的其中一个商铺让小两口先学习如何经营,才解决了小两口的创业过渡期。
为了能解决语言问题,徐元燕夫妻俩就不厌其烦的跟当地人去交流。起早贪黑的日子他们一过就是半年,后来慢慢地徐元燕夫妻终于攒够了开一家店铺的钱,而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是决定开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因为在经营舅舅的服装店时积累了一点经验和人脉。
由于积蓄并不多,所以夫妻俩只能租到一个50平的小店,而且这个店距离两人居住的地方有将近几十公里。因此本来想的是赚到钱就把钱寄回国内给老人的,这下只能拖一拖,把赚到的钱给两人添置个摩托车了。
万幸徐元燕夫妻俩开的第一家店生意还算可以,很快就买了摩托,给出租屋里添了个冰箱。后面慢慢的又开了第二家面积达到将近100平米的店,但是不幸的是,店才刚开业不久,就遭遇了火灾,等到夫妻俩赶到时,店铺里已经烧了精光。
本来赚到了些小钱,现在又得全砸进里边了,甚至还向国内的父母借了三万多块钱才补上了这个窟窿。人在江湖走,哪有不湿鞋的。虽困难重重,但徐元燕夫妻俩却一直没想过放弃。就像徐元燕丈夫说的那样:既然大老远跑来了,不做出点成绩怎么有脸回去啊。就是这样的精神,一次次的在徐元燕夫妻俩跌倒时支撑其站起来重头开始。
当发现服装店次次碰壁时,徐元燕跟丈夫商量及时止损,另谋生路。也就在这时,徐元燕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妻子和孩子能安心养胎,丈夫那段时间的压力倍增,一边是服装店入不敷出;一边是妻儿之后的生活保障。
车到山前必有路,恰好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朋友给丈夫建议了将服装店关门改卖二手手机的主意。一顿仓促筹备开业后,也到了徐元燕生产的日子。
临盆之际又发现胎位不正,而当时马拉维的医疗水平不高,因此还是丈夫想办法联系到了一位中国医生才顺利将孩子生下来。这样一波三折的日子在有了孩子后,徐元燕不得不担惊受怕起来,于是还是跟丈夫提出了回国发展。可丈夫听完后却说:回国又能干什么工作呢,要机会没机会,要学历没学历。最终两人经过商量,徐元燕带着孩子回国,丈夫还呆在马拉维。
之后两人就开启了分居的状态。丈夫经营的手机店虽能挣点小钱,但为了一家能早日过上好的生活。徐元燕的丈夫在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后,决定再次宣布倒闭,去开一家百货超市,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徐元燕的强烈反对,两人因此大吵了一架。
最终丈夫还是执意开了一家百货超市,后面为了能更好的跟国内的妻子沟通解释,丈夫招了几个非洲人顾店后就踏上了回国的飞机。好在超市真的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徐元燕这才接受了丈夫的道歉。徐元燕本来想着丈夫这次回来后就不让他再回去了,可仔细想想丈夫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出国这么久,早就和国内的一切都脱轨了,没有点真才实学真就无法在国内这个大环境下生存下去。于是丈夫在家呆了近8个月后,有动身回到了马拉维。
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丈夫所面临的压力徐元燕也都看在眼里。为了照顾丈夫,徐元燕把孩子留在了家里,又踏上了飞马拉维的飞机。次年,两人迎来了第二个宝宝,同样的,夫妻两人把孩子送回了国内接受教育。
夫妻俩在外闯荡,老人们在家里照顾孩子。他们也不想跟孩子分开,两个孩子做留守儿童确实很可怜,可为了以后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这样做。仅是在国内买的房子光每月还贷款就得还一万多,更别提一家老小的生活费和两个孩子的教育费了,所以他们只能留在异国工作生活。
现在徐元燕也抓紧信息时代自媒体的潮流,做起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夫妻俩过不了多久,就能如愿回国跟父母孩子团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