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知什么原因,泰山酒业今年的新定位,又被翻炒一遍。
“想平安,喝泰山”与“稳坐山东第一品牌,争做中国小五粮液”两句口号,折射出这家区域龙头企业的清晰优势与战略迷茫。
就是这么具有撕裂感。
在中国白酒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区域酒企如何突围,一直是行业的重要议题。泰山酒业作为鲁酒的代表性企业,其品牌传播策略,尤其是“想平安,喝泰山”这句广告语及其“争做中国小五粮液”的定位,为我们观察区域酒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
01
“想平安,喝泰山”
一句精准的情感定位
“想平安,喝泰山”这六个字,是泰山酒业品牌资产的核心构成部分。其成功的点在于精准地命中了中国酒类消费,尤其是宴席、送礼和家庭聚饮场景中最核心的情感需求——对平安、吉祥的祈愿。
这句slogan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朗朗上口,易记易传播,其谚语式的结构使其很容易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祝福语中,实现了广告语的“场景化”应用。
其次,它完成了品牌与“泰山”这一超级文化IP的深度绑定。“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是“国泰民安”、“稳如泰山”的精神符号,自带了数千年的文化信任背书。这使得泰山酒业无需投入巨额广告费去解释品牌内涵,而是直接承接了这份厚重的文化资产,将产品的物理属性“酒”迅速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和文化象征。
然而,这句广告语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品牌的延伸空间,尤其可能难以吸引追求潮流、个性的年轻消费群体。
更重要的是,它在“饮酒”与“平安”之间制造了一个需要持续用内容去弥合的认知矛盾,即过量饮酒并非健康平安之举。这要求品牌必须通过讲述“理性饮酒、祝福平安”的故事来化解这一矛盾,否则口号易流于表面。
知行力营销咨询创始人梁超谈到,泰山酒业的“想平安,喝泰山”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喝泰山,难以平安,有诅咒式传播的嫌疑,并且埋下了“四大炸弹”: 舆论炸弹(健康争议)、法律炸弹(社会责任) 、品牌炸弹(价值庸俗化) 、市场炸弹(场景受限)。
不过在我们看来,它不属于典型的、强制的“诅咒式传播”,但它确实游走在“愿望绑定”的边缘,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和心理负担。
其风险在于,过度依赖这种绑定,可能会让品牌显得功利化和神秘主义,从而削弱了其作为一款优质白酒品牌本该强调的口感、品质和酿造工艺等核心竞争力。
02
“争做中国小五粮液”
一个略显尴尬的战略对标
与面向消费者的温情口号不同,“稳坐山东第一品牌,争做中国小五粮液”更像是一句内部战略目标。这句话清晰地展现了企业的两大野心:巩固省内绝对龙头地位,以及进军全国市场的决心。
但其问题恰恰在于,它将内部战略外部化表述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不关心企业想成为谁,只关心品牌能为自己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而自称“小五粮液”,无异于将自己永久地置于“模仿者”和“追随者”的定位上,默认了自己是“第二选择”。这本质上是一种战略上的“示弱”,不仅难以建立独特的品牌身份,反而会不断强化巨头的领导地位,让消费者产生“为何不直接喝五粮液”的疑问。
这两句口号并置,也折射出泰山酒业在品牌心态上的某种撕裂:前一句是自信的“山东第一”,后一句又瞬间变为仰望的“小学生”。这种从“霸主”到“追随者”的语境切换,未能形成一以贯之的品牌气势。
03
从“成为别人”到“成就自己”
区域龙头的品牌升维之路
泰山酒业的案例,是所有志在全国化的区域酒企的一面镜子。其核心启示在于:伟大的品牌永远是定义者,而非模仿者。
对于泰山酒业而言,其最大的、也是其他品牌无法复制的资产,正是“泰山”本身。未来的品牌升维之路,理应围绕这一核心资产展开:
深挖文化,夯实“平安”主线:将“平安”从一个口号,拓展为一套完整的品牌价值体系。通过持续的文化营销(如结合祈福文化、家文化、团圆文化),打造如“泰山平安节”等IP活动,让品牌成为特定情感场景的默认选择。
产品线战略分离:主力产品线继续强化“平安”定位,服务好基本盘。同时,可孵化独立子品牌或新系列,采用更年轻化、时尚化的沟通策略,切入新兴消费场景,规避主slogan的局限性。
转换对标思路,开创自家赛道:放弃“争做中国小五粮液”的对外表述,转而传递“泰山品质,鲁酒典范”、“一品泰山,知味齐鲁”的自信,或将全国化野心委婉地表达为“从山东的宴席,到中国的饭桌”,凸显自身的独特价值而非对标他人。
“想平安,喝泰山”是泰山酒业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争做中国小五粮液”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战略表述。前者证明了其挖掘用户情感需求的敏锐,后者则暴露了其在品牌自信上的些许不足。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区域名酒的出路不在于成为“下一个谁”,而在于如何利用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禀赋,成为“第一个我”。泰山酒业的未来,在于能否真正让消费者相信:喝泰山,喝的不仅是酒,更是一份源自泰山、跨越千年的平安祝愿。
最后,品牌想出圈,可能需要的就是争议吧,不过最好还是有平衡为佳,所以名酒观察建议泰山酒业广告语可以稍微改动一下:有平安,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