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珠江水面泛起粼粼金光,这座千年商都便在茶香袅袅中苏醒。广州人的一天,往往从一盅两件开始。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字号茶楼,不仅承载着岭南饮食文化的精髓,更见证着时代变迁中不变的人间烟火气。
穿过骑楼林立的旧街巷,陶陶居的鎏金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创立于光绪六年的这家百年老店,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点心制作技艺。推开雕花木门,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满洲窗折射着斑斓光彩,酸枝桌椅沉淀着岁月包浆,最妙的是二楼临窗位,可俯瞰老城街景。这里的虾饺皇堪称一绝,老师傅用特制竹升粉皮包裹着整只鲜虾,每只虾饺严格控制在十三道褶以上,蒸熟后皮薄如蝉翼,隐约透出橙红虾色,入口爽脆弹牙。更难得的是坚持手工剁虾,保留虾肉纤维质感,这与机器搅打的混沌口感截然不同。
往西行至第十甫路,莲香楼的百载荣光在青砖墙上静静流淌。始创于1889年的老茶楼,其莲蓉制作技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晨五点,点心部便亮起灯火,老师傅用当年传承的铜锅慢火炒制莲蓉。选用湖南寸三莲,去芯后以古法脱衣,配以云南古法红糖,炒足六小时方成。这般制成的莲蓉月饼固然闻名,其实每日限量的莲蓉焗餐包更是行家必点。金黄酥脆的外皮裹着流沙般的内馅,莲香馥郁而不腻,配一壶陈年普洱,可谓相得益彰。
拐进文昌南路的窄巷,广州酒家早已门庭若市。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美誉的这座餐饮殿堂,在点心创新与传承间找到完美平衡。行政总厨每日清晨要验收当日食材,对虾仁的规格、猪肉的肥瘦比例都有严苛标准。其招牌叉烧酥独创的千层酥皮多达三百六十层,用传统猪油起酥工艺,每层薄如宣纸,内馅选用梅头肉配以秘制酱汁,出炉时酥皮碎裂声与馅料焦香交织,堪称听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沿江而行至沙面岛,胜利宾馆的早茶别具风情。这座前身为十九世纪维多利亚酒店的古老建筑,在保留英式下午茶传统的同时,巧妙融入广式点心精髓。其独创的葡挞在澳门传统做法基础上,加入岭南特有的姜汁撞奶元素,蛋香与奶香中透出淡淡姜辛,既驱寒又解腻。坐在百年回廊里边赏江景边品茶点,恍若穿越时空。
若要寻访最地道的市井风味,当往龙津东路的荣华楼。这家光绪二年开业的老茶楼至今保留着粤曲茶座的经营模式,三代茶客在此听曲品茗。其拿手的排骨烧卖仍循古制,在普通烧卖顶部放置腌渍入味的猪肋排,蒸制时肉汁渗入烧卖,形成独特风味。每日清晨总有白发老伯带着孙辈前来,就为这口记忆中的味道。
泮溪酒家坐落在荔湾湖畔,将园林艺术与饮食文化完美融合。穿过九曲回廊,但见亭台水榭间摆着酸枝桌椅,服务员推着点心车穿梭其间,车上小蒸笼冒着腾腾热气。这里的泮塘五秀饺堪称艺术珍品,用马蹄、菱角、慈姑等本地特产入馅,皮坯染作五色,捏成花卉形状,既是美食又是工艺品。
老字号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不衰,在于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譬如北园酒家的红米肠,在传统布拉肠粉基础上,选用贵州特产红米磨浆,配以酥脆网皮和鲜虾,形成外软内脆的三重口感。又如大同酒家的蛋挞,在英式做法中融入广式炖奶工艺,蛋浆如凝脂般嫩滑。
这些老茶楼还保留着许多即将失传的技艺。在白天鹅宾馆的玉堂春暖餐厅,仍能见到师傅现场制作竹升面,用毛竹碾压面团的全过程充满韵律美。广州酒家的老师傅还坚持手工制作伊府面,这种源自清代的面食需经过三揉四醒,最后用猪骨高汤煨制,面条吸饱汤汁却仍保持筋道。
茶点与茶水的搭配更是门大学问。经验丰富的老茶客会依据时令选择茶饮:春日饮茉莉银针清肝明目,夏日品西湖龙井消暑解腻,秋来啜岩茶肉桂暖胃生津,冬时酌云南普洱驱寒温中。老茶楼里的侍茶师都经过严格训练,能根据客人点的茶点推荐相宜的茶品。
这些百年老店见证着广州早茶文化的演变。从清代的二厘馆到民国茶居,从公私合营到现代化经营,早茶的形式在变,但精髓未改。如今在点都德这样的新兴老字号里,既能看到传统的虾饺烧卖,也能尝到创新的芥末三文鱼挞,新老口味在此交融。
广州早茶不仅是饮食盛宴,更是这座城市的生活哲学。在慢斟细酌间,人们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洽谈生意。一壶好茶,几件美点,便可消磨整个上午。这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正是岭南文化"淡定"精神的体现。
当夕阳西斜,老茶楼陆续打烊,但明晨四点,点心部的灯火又会准时亮起。老师傅们开始和面、剁馅、包制,准备迎接新一天的茶客。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字号,就像珠江的潮水,日复一日地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在那袅袅茶香与精致点心里,藏着广州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也藏着岭南饮食文化最动人的密码。
下次造访羊城,不妨放慢脚步,到这些老字号茶楼坐坐。在青砖黛瓦间,在茶香氤氲中,细细品味这座千年商都的独特韵味。毕竟,读懂广州的最好方式,就是从一盅两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