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忘戴围巾,脖子一缩跟被门夹了似的,才后知后觉:霜降这老伙计踩着落叶要来了。
作为秋天的“收官之作”,这节气最是有意思,
前一天还能穿卫衣晃悠,后一天就得把厚外套翻出来,老辈人说这是“霜打寒来”,一点不假。
别看霜降只是个节气名,里面藏着不少过日子的门道,
今天就掰扯清楚那“3做3吃3禁忌”,都是祖上传的实在经验,照着来准没错。
先说说“3做”,不是让你搞啥复杂仪式,都是些接地气的老讲究,做起来顺手还热闹。
头一件得是“登高赏菊”,这可不是重阳的专属活儿。
霜降时节的菊花叫“晚艳”,花瓣厚实得像绒布,风一吹晃悠悠的,比春天的花多了股韧劲。
我去年跟老爷子去公园赏菊,见着有人摆菊花会,茶桌就搁在花丛边,喝着茶闻着香,老爷子说这叫“与菊同寿”,听着就雅致。
顺带登高远眺,看看山间的红叶,空气里没那么多浮尘,吸一口都觉得通透,比闷在屋里强百倍。
第二做是“腌菜备冬”,这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惯。
山东有句农谚“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后的萝卜糖分上来了,不辣口,切条撒盐腌上,再晒几天成萝卜干,冬天配粥能多吃两碗。
我妈每年都要腌一坛子,去年还加了点花椒,结果咸香得过分,我偷抓着当零食吃,被她骂了好几回。
南方人爱腌芥菜,北方人喜腌白菜,不管啥菜,坛子一封,就有了过冬的底气,这是超市里的真空包装比不了的烟火气。
第三做要算“翻晒干货”。
霜降的太阳不烈但干爽,正是晒东西的好时候。
把夏天收的芝麻、核桃拿出来晒一晒,潮气走了能存更久;
家里有红枣、桂圆的也别闲着,晒过之后甜味更浓,煮茶煲汤都能用。
老辈人说这是“收秋气入食”,虽然咱不懂啥大道理,但晒过的核桃确实比潮乎乎的香,这经验错不了。
再聊最让人开心的“3吃”,霜降进补讲究“平补”,不是往死里塞肉,关键是吃对时令货。
首当其冲必须是柿子,南方老话讲“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虽说是戏言,
但这时候的柿子是真好吃——皮薄得一戳就破,果肉甜得像流蜜,咬一口能粘住嘴唇。
我小时候奶奶总把柿子放窗台上冻着,吃的时候搁温水里泡软,冰甜冰甜的,至今想起来都流口水。
不过得记住别空腹吃,也别跟螃蟹一块儿下肚,这是老辈传的规矩。
第二样得是羊肉,“补冬不如补霜降”,羊肉就是霜降进补的硬通货。
北方人爱炖羊汤,搁点萝卜去膻,汤白肉烂,喝完整个人从里暖到外;
广西玉林更有意思,霜降早上就吃牛肉炒粉,中午再来份牛腩煲,把“贴秋膘”贯彻到底。
我试过用羊肉炖板栗,两种食材的甜香混在一块儿,连汤都能喝个底朝天,难怪古人说“迎霜兔肉煲羊头”,都是懂吃的主儿。
第三样必须给板栗留位置,霜降的板栗才算真正成熟,
剥开壳儿,果肉金黄饱满,生吃脆甜,熟吃粉糯。
北京人爱糖炒栗子,街头一飘那香味,谁都忍不住买一斤;
南方人喜欢炖着吃,板栗炖鸡、板栗烧排骨,秋冬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它。我家楼下的炒货摊,霜降前还卖得稀稀拉拉,一到节气当天准排大队,这就是时令的号召力。
最后说说“3禁忌”,不是迷信,都是古人摔过跟头总结的经验。
头一条忌“生冷寒凉”,别以为夏天能啃冰西瓜,霜降就还能造。这会儿脾胃变得“娇气”,冰饮、生鱼片这些东西下肚,轻则肚子不舒服,重则影响胃口。
我上周嘴馋吃了根冰棍,结果晚饭都没吃进去,算是实打实踩了坑。要是实在想吃凉的,不如啃个冻柿子,好歹是时令货,比工业冷饮温和多了。
第二条忌“燥辣油腻”,有人觉得天冷就得吃火锅、涮毛肚驱寒,其实大错特错。
霜降本来空气就干,再吃一堆辣椒、花椒,嘴里能起燎泡,大便也费劲。
四川朋友教我个招,想吃辣就配碗冰糖炖梨,一燥一润正好平衡,这才是会吃的智慧。
至于油炸食品、肥肉这些,偶尔解馋行,天天吃准保让你肠胃“罢工”,不如换成山楂、柚子开开胃。
第三条最得提醒年轻人,忌“耍帅露腰脚”。现在流行露脚踝、穿露脐装,霜降这天可千万别跟风。
老话说“寒从脚起”,脚踝上穴位多,受凉了整个人都打蔫;
腰腹更得护好,不然风一吹浑身发冷。我邻居家小伙子,霜降当天还露着脚踝,晚上就裹着毛毯喊冷,这就是不听老人言的下场。穿得暖和点不丢人,比硬扛着强多了。
其实霜降的这些讲究,本质上都是让人顺着时令过日子。
古人没有温度计,就靠观察节气变化调整生活,这是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如今咱们有暖气有空调,但老传统里的烟火气和仪式感不能丢。
照着“3做3吃3禁忌”来,吃点时令鲜货,做点应景的事儿,避开那些犯忌讳的坑,就能舒舒服服把秋天的尾巴收好,笑着等冬天来。
毕竟过日子嘛,不就是这些细碎的讲究,才凑出了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