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岭南的秋意裹挟着西江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这座被西樵山与大雁山环抱的千年水乡,九江双蒸酒的酿造车间里正飘散着醉人的米香。当寒露的露水凝于桑叶尖,酿酒师傅们遵循着传承两百年的“三低一高”法则,将新收的精米经双蒸工艺二次提纯,在陶坛中与陈肉酝浸,酿出广东高端米香白酒的独特风骨。
九江镇的寒露,是酿酒人最期待的时节。亚热带季风带来的年均湿度,为酒曲中的微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繁衍环境。此时,新收的精米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达72%,是酿造双蒸酒的最佳原料。酿酒师傅们将蒸熟的米饭摊凉至30℃,拌入由大米、黄豆制成的酒曲,在陶缸中完成固态培菌糖化。七天后,当糖化率达到65%时,加入九江特有的桑树根水进行液态发酵——这汪源自西江支流的清冽泉水,富含钙、镁离子,能中和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使酒体更加醇和。
“双蒸”工艺是九江双蒸的核心密码。首次蒸馏出的斋酒度数仅25%vol,但当这股清液再次倒入等量的酵饭中重蒸,酒精度可提升至38%vol,香气成分增加三倍。这种源于清代的偶然发现,让广东米酒从“薄酒”跻身名酒之列。寒露时节的低温环境,恰好契合“低温入窖、恒温发酵”的工艺要求,使酒体中的乳酸乙酯与β-苯乙醇达到完美平衡,形成蜜香清雅、入口绵柔的独特风格。
在广东高端酒的版图中,九江双蒸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蓝标系列作为米香品类首个光瓶酒大单品,2023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连续八年蝉联中国米香白酒品牌价值榜首。这款酒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过滤除杂、低温冷滤等技术,将酒中醛类物质降低,实现“醉得慢、醒得快”的舒适体验。十项低醉专利技术从分子层面调控酒体结构,使饮者在寒露夜小酌时,既能感受“玉碗盛来琥珀光”的雅趣,又无宿醉之苦。
九江双蒸的文化价值,更体现在其对岭南生活方式的诠释。在广佛地区,人们常用双蒸酒烹饪“酒浸花螺”“酒蒸鱼头”,米香的清雅能巧妙化解河鲜的腥味,同时还原食材的鲜美。这种“以酒入馔”的传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九江镇“巷巷有酒坊,街街有酒店”,文人墨客留下“垂竿布网闲中事,庆举双蒸醉月明”的佳句。如今,九江双蒸博物馆内陈列的老酒坛、铜蒸锅,仍在诉说着这段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寒露的露水化作晨雾,九江双蒸的酒香已飘向五湖四海。这款承载着岭南记忆的“故乡水”,年出口量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在东南亚、欧美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5%。在马来西亚,华侨们保留着“寒露祭酒”的习俗——每逢寒露,他们会取出珍藏的双蒸酒,与家人共饮,以此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九江双蒸的成功,源于其对品质的坚守与创新。2014年,其酿造技艺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研发的“醒酒快型精酿米香白酒”团体标准由广东省食品生产技术协会发布。在双蒸1821酒庄的窖池中,新酒需经历“斋酒酝浸、勾兑品评”等十二道工序,每一滴都凝聚着匠人对节气的敬畏。正如酿酒师林伯所言:“寒露的露水是天的恩赐,我们的双蒸是地的馈赠。”
寒露的露珠终将消散,但九江双蒸的米香却穿越时空,在每一个秋夜里醇厚如初。当我们在寒露时节举起一杯双蒸,饮下的不仅是酒,更是一方水土的馈赠、一代匠人的坚守,以及一个品牌对节气、对健康、对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瓶凝聚着寒露智慧与岭南风情的米香白酒,正以“广东高端酒”的姿态,书写着属于中国白酒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