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豪华邮轮“里维埃拉”号在航程中遭遇了一次意外的航线调整。原计划于10月15日停靠上海的这艘邮轮,因为不愿支付新出台的港务费用,最终改变航线,绕道韩国釜山。
这次变动的原因与中国最新实施的港务费用新规息息相关。自10月14日起,中国开始对外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标准为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考虑到“里维埃拉”号的净吨位为29,000吨,单次停靠中国港口需支付约1167万元人民币的费用。由于不愿支付这笔费用,邮轮决定避开上海,转向韩国。
而更让人关注的是,这项新规将逐年增加,预计到2028年,这项费用将提高至每净吨1120元。正如“里维埃拉”号的绕行所示,这项费用对国际邮轮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里维埃拉”号选择绕行,另一艘同为美国资本运营的邮轮——“海洋光谱”号,却顺利停靠上海港。这是因为“海洋光谱”号是以中国为母港,主要服务中国市场的邮轮,按照新规,它享受了豁免。而“里维埃拉”号则是一次性访问的外籍邮轮,因此需要缴纳港务费。
这项双轨收费政策,显然有针对性地影响了以美国资本为主的外籍邮轮公司。尽管外籍邮轮在中国停靠的次数不算特别频繁,但每次收费金额巨大,足以对运营造成压力。
实际上,这场港务费风波源自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特别费用的举措。中方的反击则扩大了打击范围,将外籍邮轮纳入了征收之列。继“里维埃拉”号之后,货轮也未能幸免。美国美森航运公司的“曼努凯”号集装箱船在10月13日抵达宁波港时,也因新规生效,成为首个被征收港务费的货轮,缴费金额高达446万元。
这一变化迫使许多西方航运公司重新调整策略。迪士尼邮轮已经在考虑是否继续安排上海的航程;其他大公司如嘉年华集团、挪威邮轮控股等也在审视未来停靠中国的计划。业内预测,未来三年内,可能会出现“去中国化”趋势,一些航线可能会重新布局,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内航线与日韩为枢纽的国际航线并行的局面。
此外,其他航运公司也开始作出调整。德国赫伯罗特航运公司将旗下美国旗集装箱船的停靠点从宁波改至釜山,马士基公司也宣布原定停靠宁波的货物,将通过釜山中转。
更微妙的调整发生在公司层面。美国的“奥凯尼斯生态油轮”公司在新规生效前,宣布两名董事辞职。与此同时,香港上市的太平洋航运公司也有一名董事在同日离职。业内普遍认为,这些变动与航运公司试图通过调整公司治理结构,规避中美之间的政策限制有关。
然而,这种规避策略并不一定能完全有效。根据新规,“美国公司拥有、参股或经营”的船舶都将在征税范围之内。这意味着,单纯更换船东或改变船旗,可能并不足以逃避港务费的征收。
此次港务费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新发展——这不再仅仅是关税的博弈,而是涉及到航运服务领域的较量。美国海事咨询公司“骑士航运”负责人表示,尽管美国的政策影响较为有限,但中国的反击措施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因为许多全球航运公司都有美国资本参与。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场港务费的争斗不仅仅关系到一笔费用的征收问题,更是中美两国在未来亚洲航运规则制定权上的较量。作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国,中国在这场博弈中有着独特的底气。中国港口的市场份额巨大,全球许多船舶的停靠都会经过中国港口,这赋予了中国独特的议价能力。
此次特别港务费新规的出台,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在国际航运领域展现主权与利益的一种宣示。美国航运公司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果它们想要继续分享中国市场的红利,就必须遵守中国制定的规则。否则,它们将不得不寻找新的航线,与世界最大的市场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