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
细若发丝,却内有乾坤
传承百年,依旧香气不减
它
曾是皇宫餐桌上的珍品
如今是寻常巷陌里的温暖慰藉
它
就是“绥阳空心面”
一根用时光与匠心揉捏而成的
城市名片
拐过绥阳县洋川街道东山村的最后一道巷弯, 是一间充满阳光与麦香的生产车间。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工人们专注而有序的忙碌。
架子上,千万条银丝般的面条垂挂下来,如瀑布,如纱幔。空气中,弥漫着面粉最纯粹的清香,这便是绥阳空心面最本真的“香气”。
“绥阳空心面,又叫‘盐水面’,这根看似简单的面条,极为漫长而讲究。”“绥阳张氏贡面”第九代传人张永飞告诉记者,从精选本地优质小麦开始,历经和面、揉面、醒面、盘面、上杆、拉丝、晾晒等数十道纯手工工序,从一团面粉到一根成品,需要整整三天的时间。
最神奇的,莫过于拉丝的环节。老师傅凭借几十年的手感,将粗如手指的面条反复拉伸、悬挂,最终化为细若银丝、中空如管的面线。
这“空心”的奥秘,不仅是手工技艺的奇迹,更让面条在烹煮时能充分吸收汤汁,入口柔滑爽劲,麦香浓郁。当地人说,“吃空心面,做实心人”,一碗面,盛满了朴实的人生哲学。
乡村的巷弄,低语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绥阳空心面”的传奇,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绥阳进士张昭将家乡的银丝面带入京城,进贡给清朝皇帝。皇帝品尝后龙颜大悦,特令其为“张氏贡面”。从此,这根来自黔北山区的面条,名扬天下,甚至远销海外。
一百多年间,世事变迁,但这份手艺却在张氏族人手中代代相传,从未停息。如今,作为第九代传人的张永飞,已将家族作坊发展为绥阳手工空心面领域的标杆企业。无论是坚守传统工艺的严苛,还是追求生产规模的宏大、场地规范的精细与市场信誉的卓著,都让它成为了市级龙头企业的典范。
中秋订单的热潮刚过,年底的年货订单已悄然在路上。车间里,张永飞的身影穿梭不停,他一边指挥着生产,一边告诉记者: “今年800吨的产量目标,压力不小,但对我来说,这早已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根面里,都揉进了绥阳人的匠心,也牵动着一份份温情的传递。”
近年来,绥阳县张氏贡面食品有限公司在坚守传统工艺制作的基础上,紧跟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这根藏在乡村巷弄里的“银丝”,跨越山海,走进了更多人的厨房。
“除了线下销售,我们还通过京东、淘宝、天猫、抖音等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我们的产品有30余种规格,还可以根据顾客需求定制个性化包装。”张永飞表示。
一位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提着两盒包装精美的空心面,满意地从空心面的商店走出来。他说自己是来贵州旅游的,在攻略上看到了绥阳空心面的故事,特地找过来。“以前总听人说‘贡面’,以为是传说,今天亲眼看到这手艺,闻到这麦香,觉得这故事是真的,是活的。”
游客带走的,早已不只是一份特产,而是一段可以品尝的历史,一份来自绥阳巷弄深处的温暖与烟火。
老手艺并未被时光封存,反而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与当下共鸣的全新节拍。 从一碗面,到一个产业,再到一种乡村振兴的新动力——绥阳空心面的故事,正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匠心与市场的和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