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凌晨的山道上,成百上千盏头灯连成蜿蜒的“银河”;武功山傍晚的草甸间,彩色帐篷像散落的星星;就连城郊不知名的小山丘,周末也挤满了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这两年兴起的“爬山热”,早已不是老一辈的专属,而是年轻人用最简单的方式,主动选择的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姿态。
图源:视觉中国
年轻人奔赴山野,爱的,从来不是爬山本身的累,而是从山里找回自己的节奏。在山里,断续的信号成为一道温柔的界限,让他们从“永远在线”的疲惫中抽离出来,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不用秒回消息,只需盯着脚下一级又一级的台阶,听山风穿过林间,感受汗水浸透衣衫的真实。这种因为慢下来而获得的松弛感,由身体力行带来的充实与掌控感,比任何解压课程都来得直接。
更妙的是,爬山还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轻社交”的密码。不像聚餐需要刻意找话题,也不像KTV需要强装热情,约朋友们一起爬山,有话就聊,没话就闷头往前走,累了互相拉一把,饿了分享同一袋面包。爬到山顶,拍张头发乱蓬蓬的合照发朋友圈,配文不用华丽,一句“终于看到日出啦”就能收获满屏共鸣。这种不用“费力讨好”的简单相处,刚好戳中了年轻人对“真诚社交”的渴望。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成为“负责任的登山者”。他们自觉带走垃圾,遵守路线规划,用行动传递着“无痕山野”的理念。这份觉醒,源于对自然的敬畏,也源于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因为走进山里,不是为了征服它,而是为了借它的宁静歇口气,而真正的喜欢,也应该是带着敬畏之心爱护它,让后来者也能看到同样的风景。
说到底,年轻人的“爬山热”,是一场充满活力的自我更新。在向上走的路上,积蓄向前的力量;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回生活的节奏感。下山归来,他们不仅带回了满眼风光,更收获了澄澈的心境与饱满的能量,去更好地面对日常、投入生活。
南方网、粤学习评论员 江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