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档美食竞技节目上,岳云鹏淘汰全红婵哥哥全进鹏的操作,让不少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 明明全进鹏做的菜在南方观众眼里挑不出错,为啥到了岳云鹏这儿就成了 “不合格”?直到看清南北饮食偏好的巨大鸿沟,才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全进鹏做得不好,而是身为北方人的岳云鹏,味蕾里藏着 “北方口味密码”。
节目里的争议焦点,集中在两道极具地域特色的菜上。全进鹏作为南方人,深谙两广地区的饮食精髓,他做的白切鸡遵循传统做法,追求肉质紧实、原汁原味,鸡皮脆嫩、鸡肉弹牙,这在南方人眼里是 “天花板级” 的美味 —— 毕竟在两广餐桌,白切鸡讲究 “现杀现做”,吃的就是那口鲜劲,肉质紧实才是正宗的标志。可到了评委这儿,评价却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这肉太硬了,吃着又柴又老,嚼着费劲。”
很显然,评委们比较倾向于童子鸡的做法,在两广地区,童子鸡因肉质偏嫩、脂肪少,常被认为 “不够香”,甚至有 “白给都没人要” 的说法,大多时候只是偶尔给孩子解馋,难登正餐大雅之堂。
其实真不能怪岳云鹏 “偏心”,也不能说全红婵哥哥做得不好。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北方饮食讲究 “浓油赤酱、软烂入味”,不管是炖肉还是烧鸡,都喜欢把肉做得酥软易嚼,方便下酒下饭;而南方尤其是两广地区,追求 “鲜、嫩、清、淡”,食材越新鲜、做法越简单,越能体现食物本身的味道,白切鸡的 “紧实” 在他们看来,是对食材新鲜度的最好证明。
这档节目之所以引发争议,本质上是 “用单一评判标准衡量多元饮食” 的不公平。全进鹏的菜,赢在了对南方口味的精准把控,却输在了 “不符合北方评委的味蕾习惯”;就像如果让南方评委评价北方的酱大骨,大概率也会觉得 “太咸太腻”。说到底,饮食没有绝对的 “好坏”,只有 “合不合口味”。
网友们看清真相后,也纷纷留言调侃:“南北差异这题我会!我北方朋友第一次吃白切鸡,问我‘这鸡是不是没煮熟’”“全红婵哥哥要是做道螺蛳粉,估计北方评委更懵”“建议节目下次分南北赛道,不然真的太‘双标’了”。
如今再回头看岳云鹏的淘汰决定,其实无关 “对错”,只是南北饮食文化碰撞出的小插曲。但也正是这个插曲,让更多人意识到:尊重不同地域的饮食偏好,才是对美食最大的敬畏 —— 毕竟,你眼里的 “硬柴肉”,可能是别人心中的 “人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