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的低度酒战略,会不会进一步稀释它的品牌调性,最终陷入平庸化困局?
今年上半年,酒鬼酒公司启动“二低一小”产品战略,明确将低端酒、低度酒与小酒赛道列为核心发力方向。其中,低度酒战略的推出,引发行业关注——酒鬼酒对此解释称,公司馥郁香型白酒具备“酒精度低、但味道不淡”的特色,因此公司具备做好低度酒的属性,“我们想通过低度产品链接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
事实上,据金哥了解,酒鬼酒早于两年前就在部分区域投放有39、42度等低度酒产品,去年其还为江苏市场量身定制了一款低度新品——酒鬼酒(臻藏),度数为40.8度,定位在400元价格带。今年6月的消息,则传出酒鬼酒已进行了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产品的“准备”。
看起来,酒鬼酒要在低度酒市场大干一场了!
但正如你所见,酒鬼酒捏了一把好牌,却时常打得稀烂。
关于低度酒,行业内早有理性警示。卓鹏战略创始人田卓鹏曾明确指出,“名酒企盲目延伸超低度产品,将稀释品牌价值,甚至引发区域市场品牌矮化。”
无独有偶,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贵州省白酒企业商会会长、贵州钓鱼台国宾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远怀也直言“非常反对”白酒行业的过度“低度化”。他强调,酒精度过低会影响产品稳定性(类比长时间存放的水会变质),并可能最终伤害整个产业。
众所周知,白酒的长期主义价值源于“产区+工艺+时间” 的三重壁垒,而酒鬼酒作为中国白酒文化营销的先行者,中国洞藏文化酒的首创者,中国馥郁香型白酒的始创者,更应慎重面对一些所谓的潮流噱头。更何况,酒鬼酒“具备做好低度酒的属性”,并不等于“必然能做好低度酒市场”。
在白酒行业扎堆布局超低度酒、产品同质化风险持续加剧的当下,酒鬼酒拥抱“低度化潮流”,坦承希望利用“低度产品”能链接到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但有没有考虑过“新客未能留住、老客持续流失”这种尴尬情况的出现?又如何避免与现有产品体系形成内耗与定位冲突?
酒鬼酒近年来的业绩表现一直很糟糕。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30.34%至3.4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大幅下降56.78%至3171.33万元。
病急不能乱投医,当下的酒鬼酒更需要战略定力。
在金哥看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多些务实的市场研判与精准执行,已迫在眉睫。酒鬼酒好好研究“大本营”湖南市场的消费者需要什么,可能比研究泛泛的“年轻消费群体”更为实在和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