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在西青区津呈食品工作室里,第六代传承人王红梅正俯身指导面点师调整寿桃面皮的厚度:“这个叶子要再薄一些,它就能粘得牢固,稍厚一点就容易脱落。”这个诞生于1762年的糕点世家,如今正以匠人之心编织着新的国际故事。
2025年达沃斯论坛上,印着寿桃纹样的酥皮糕点引得外宾驻足。松软酥脆的外皮与传统馅料的甜润,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味觉媒介。“外籍嘉宾品尝后主动添加微信洽谈订购。”王红梅告诉记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恰是津呈作为“西青区非遗工坊”和“津门老字号”的双重底色——其酥皮技艺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二代传承的擀面杖下,藏着中国糕点史的活态密码。
工作室操作台上,面点师们正在制作即将远赴韩国的饼干样品。这款应韩国商会定制研发的咸口饼干,源自挪威饼干的改良灵感。王红梅团队仅用两次试验便攻克技术难关,当韩国代表专程赴津试吃时,薄如蝉翼的饼体与亚麻籽的爆破感赢得“比欧洲原版更出色”的评价。
据了解,此次韩国订单以100公斤为起点。这款承载着“新使命”的薄饼,其包装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王红梅透露,虽然最终方案未定,但“西青元素”必将成为点睛之笔。
如今,这份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技艺,在西青区非遗工坊中继续生长,更以“唯一写入西青区区志与杨柳青镇志的食品类产品”的身份,成为地方风味的活态记忆。
“我们现在有一家线下店和一家工作室,正在计划开商场店。”谈及发展规划,王红梅信心满满:“未来,我们计划沿着‘一带一路’,在柬埔寨及其他沿线国家培训海外学员,输出技艺和品牌,以联营模式让津呈的味道真正扩展到全球。”(津云新闻记者 马立杰 摄影 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