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发现了火能烧熟食物后,人们逐渐开始烹饪之路。从最早的把肉串起来燎一下就吃,到后来的石烹——把肉放到石头上反复烤,这些都是祖先们对吃的追求。
原始石烹
时至今日,石烹依旧存在,并成为烹饪界的复古风,烙饼也是石烹的变相,只不过把石头换成了铁锅,这便是老祖宗智慧的最好证明。
燎烤和石烹其实并不能保证肉全熟透,尤其是大块的肉,聪明的人们又学会了烧制陶器,比如陶鼎、陶鬲、陶盆等等,从此人们能够吃上全熟的肉类,推而广之,人们还学会了煮粥。
什么粥?当然是谷物粥,比如稻子、麦子、粟等。
稻子
当时的农作物已经有稻子、麦子,这一点考古已经证明。比如1973年,河姆渡遗址,考古专家就发现了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
《史记·夏本纪》也记载有“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意思就是把稻子发给老百姓,让他们重在湿地中。
直到夏商周时期,粥都是贵族的主食,当然,再奢侈一点,享受一点的美食也有,比如米饭(当时叫蒸饭)——在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食物,在几千年前,却是非常难得的美味佳肴。
米饭
有了稻子,一般人也吃不上米饭,顶多也就是粥,这不仅是受粮食产量的限制,也是因为做米饭的步骤麻烦!以商朝为例,接下来让我们看看,3000年前的人们是怎么做米饭的。
第一步:先把米和水放在锅中煮。注意,这个锅和今天的不一样,当时叫鬲(音力),下面通常有三个中空的足,上面的口多向外沿伸出。
鬲
第二步:米在水中煮的快熟或者已经熟了的时候,要把米汤倒出来,这个米汤不能浪费,是当时人们的饮料,叫“浆”,直至魏晋南北朝时,还是人们除了酒和蜜水以外所喜爱的饮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到过: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第三步:“浆”倒出来后,还要把粥捞出来,放到甗(音眼)中,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甗
甗分上下部分,下部分就是鬲,上部分叫甑(音赠),甑的底部是镂空的箅,有许多小孔,下部分盛水,通过水蒸气把粥蒸熟,这就是蒸饭,也就是今天的米饭。
甑
米饭做好以后,要放到簋中,最后才能吃。
虽然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对于肉类食物来说,常用的还是刀叉,而米饭就用手抓着吃。(尽管已经有了刀、叉、筷等工具,但吃饭就是用手抓,这也是一种礼仪)
此外,由于当耕火种,铁器尚未出现,也没有牛耕,所以粮食的产量普遍很低,奴隶、穷人等是吃不上这种奢侈的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