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糖可乐
据央视新闻,今年夏天 “到大理苍山采蘑菇”成为网红项目,吸引大量游客进山寻找、采摘各种野生菌。而部分游客的无序滥采和破坏性行为,正对苍山生态构成威胁。
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受“采菌游”火爆影响,大理州日均进山游客超过万人。截至目前,消防部门已累计接处相关救援警情15起,其中大多以迷路走失和意外摔伤为主。8月24日,大理州政府召开苍山保护管理专项整治专题会议,会议决定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违规旅游、商业采菌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资料图。图文无关。
违规商业采菌、无序采摘,所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破坏生态环境,对大理苍山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秀丽无双的风光,让苍山成为大理的标志性自然景观。同时,苍山也是一座生态博物馆,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然而一直以来,进入苍山的人流量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
爆火的“采菌游”,对于当地的管护压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菌菇不仅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一环,游客大量采摘之后又扔掉,这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令人心痛。这两年生态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各地的生态环境也日渐好转,如果放任违规“采菌游”继续无序发展,未必不会造成别的地方模仿,过度的人类活动侵蚀动植物生存空间,让此前的环保成果功亏一篑。
此外,游客也存在安全隐患。平台上以“采菌游”为噱头的推广随处可见,但是背后很多都是一些根本就不具备从业资格的小商家,一个不小心,游客中毒、摔伤或者迷路走失,后果非同小可。尤其,“采菌游”叠加研学元素后,更加火爆,许多儿童牵涉其中,风险陡增。就在8月9日,一名8岁自闭症男孩在苍山徒步活动中走失,大理发动大量人力物力寻找孩子,还是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资料图。图文无关。
在央视报道后,大理已经准备严厉打击违规商业采菌的行为。如何将无序变为有序,并不缺乏制度,关键是怎样让制度落地。无论是禁止游客滥采,还是禁止任何人进入苍山保护管理范围的核心区,都需要形成常态化的监管,若监管不力,问责得跟上。否则,一旦风头过去,等明年夏天,无序“采菌游”恐怕还是会卷土重来。
事实上,“采菌游”并不是今年才火的,在此之前已经火了好几年,云南各地的“采菌游”都搞得如火如荼。看得出来,这些地方想把“采菌游”发展成特色旅游项目,推进农业和文旅的融合发展。
“采菌游”也具备这样的潜质,“云南人吃菌子”本身就是互联网一个长盛不衰的梗,对外地游客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云南优渥的自然资源,“采菌游”满足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心理诉求。“采菌游”天然就能结合农家乐,打造生态民俗特色旅游,再有研学的名头,确实能整合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所以也没必要对“采菌游”一棒子打死,而是引导游客合规进入。前两年就有专家对“采菌游”这种小众旅游产品提出过建议,监管部门应该从平台和从业者多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比如要求从业者有专业资质认证,确保商家具备安全知识、野外生存技能和菌类识别能力;平台也应该规范价格和产品的设计,推广生态友好的旅游方式,强化对产品的监管。
具体到大理苍山,可以要求商家改变采摘规则,看到蘑菇拍照留念即可,既能满足游客找蘑菇的需求,又不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做好人数控制,开发一些成熟路线,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如此才能让“采菌游”有序发展,避免竭泽而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