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逃离,你想去哪里?
我有一个好地方。
夏无酷暑,冬无凛寒,阳光充足,果蔬甜美;
人们不谈A/H股,不谈AI,不谈985,不谈腾米英特;
竹桌矮院,泡茶闲坐,就像丰子恺的水墨画;
低廉的物价,恍如隔世;
旧窗里,人们槌/揉/缝/描/吹……细细慢慢地做着手工活;
日子像小棍儿裹的麦芽糖一样,被拉拽得悠长而闪亮。
……
一切都是我喜欢的,一切都是我付得起的。
零零星星,老街上也生长出了咖啡馆、灵魂书店、土陶馆,威士忌酿酒坊……迁居至此的摩登原始人们,带来种种“寄生物”。
它们也止语,成为山民安静的邻居。
这是我去年在云南小住的真实一周,巍山。
从大理买一张22元的火车票,22分钟就到。
(城中的瓦猫王国)
【一】
去巍山的念头,缘于我熟识的一位资深旅游博主,他睡过全球无数奢华酒店。
前几年听他说,在云南 “买了个院子,住在600年的古城里”。
是不是被繁华迷醉过的人,特别容易被质朴感动?
好奇世间哪里能让他怦然心动掏银子?
大理的旁边,巍山。南诏国的起源地。
听说,巍山的牛羊肉特别好,价格又便宜,不少大理人会跑到巍山去买肉。
我决定去看看。
朋友愿意放下背包、安居生活的古城,肯定不是充斥义乌旅游小商品的“假古城”,也不会是破败残垣的“死古城”,猜想应是一座包浆古玉般的“活古城”。
那是个大雨洗刷后的黄昏,我站在巍山城内,那条始建于1390年的路,眼前不正是“净水泼街,金砖铺地”,隐隐背后似有一股王气袭来。
它是一座像棋盘般交错纵横的规整古城,以南北长约2公里的主轴串联,24条街18条巷纵横交错,城方如印,气度雍容。
仰视高达8米朱红色城墙的拱辰楼,悬挂两百多年前的巨匾,一题“魁雄六诏”,一题“万里瞻天”,震慑心魄。
老祖宗级的古树随处可见,600年银杏、400年明代古山茶、300年榕树、百年黄连木成群……查了查,单是古城的核心区,就有140多株古树。
我可以胡乱大胆地钻巷子,拱辰楼像灯塔一般,指着我回酒店的路;
拱辰楼门前有家瑞幸,瑞幸的后门通往一条有Feel的老破街,清晨坐满了打着哈欠的学生,懒懒地画着线条。
我就住在拱辰楼的隔壁。
名叫“巍山新宾馆”,大院套中院套小院,雕梁画栋的民族风,高大的芭蕉遮满中庭。(我的窗外)
我住在最靠里的一个院子,二楼,有长廊。25平米的房,一晚百元出头,老式宾馆的装修,床头还挂着字画匾。
一株两层楼高的老桂花树,硕大蓬蓬的脑袋顶着我的房门,浓烈香风日熏夜熏。
古城并不破旧,公共部分修缮完好,路石齐整,漆画明丽。它的古老,它的传承,你得细看,渗透在柴米油盐里。
巍山是个多民族交融之所,官方说法是,以“汉、彝、回、白、苗、傈僳”六个世居民族构成主体,多达25个民族共同生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多就节日多。火把节、开斋节、祭祖节、打歌、赛马、洞经古乐……一年到头总有热闹。
【二】
巍山几点醒,我不清楚。
手机11:00震动召唤我 “奶送到了”,穿鞋就奔。上食鲜奶店的主人自家养的奶牛,嘱咐我每天上午来,再新鲜没有。
5元一大杯,那种带着牧场清香的生命蓬勃感,久违了。
端着奶,踱着步,满意得像个员外。四方古城之内,去哪儿步行就好。
(店里墙上贴有她家奶牛们的照片)
巍山凉快,盛夏不过二十多度,令人嫉妒的是没啥蚊子。任何一家老茶馆的雅座,都没有露天座儿吃香。
街头茶席,像巴黎的街头咖啡桌般密集,竹桌竹椅竹茶几,家家户户门前有。竹编茶家具,玲珑中空,手感轻盈,比红木的腾挪容易多了。
拐个弯儿,背着娃的婶儿支起了无名路边摊。大盆子里,金黄色半透明果冻状的“大凉糕”,锅巴油粉!地方名物。
我曾在纪录片里看过,豌豆锅巴与豌豆浆粉的层层错叠,透亮晶莹,中国粉面界的艺术品。
婶儿麻利地手持菜刀空中削切一碗,浇上油辣椒、木瓜醋、香料油,再撒上一把葱花,激爽醒脑。
隔壁老叔开始生炉子,码好一种用白色纸浆裹起来烤的鸡蛋,挂牌“烧饵块,烧鸡蛋”,剥个蛋吃也能吃出炭火香气。
老景著家的铺门开了,家庭经营长达半个世纪,用碳烤出的月饼,比脸盆还大的月饼,切块儿卖。
凌晨四点开始烧土灶、用栎炭和一口大铁锅慢烘烤出的,自家炼的肥猪油和红糖滋滋冒香;
再穿一条街,路口一间三连的木梁茅屋,大袋小袋的山货草药从地堆到天,嚯,谁把一整座山都搬到了街头。
云南大山果然是药王库。
我有一万个问题想问。头上缠着髻的大娘忙里忙外,我和她之间隔着方言,翻译机也束手无策。
手工制面、秤砣称面的作坊,刚把木窗推开,街坊们就背着背篓等在窗外。
过早热门店“苏老三一古面”,云南方言“一根面”的绝活。
巷子里的食客长队,比一根面抻得还长。
大碗12元,小碗10元,人们围着炉灶不肯走,围观师傅手如飞梭,筷子粗细的“小白龙”,弹跳飞快地跃入沸腾的锅中。
苏家曾以1704米长度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的“最长一根面”,它韧性弹性的“秘密”,按墙上文字所说,是用60度热水和面,醒面3小时的成果。
猪骨熬汤打底,盖上一勺巍山特色“帽子”(臊子),荷包豆豆米、野菌子、“一窝蜂”、嫩南瓜、竹笋、火腿丝……浓烈的山野滋味。
长桌前,食客们像幼儿园排排坐,满意地埋头嗦面。
……
巍山有个香气扑鼻的名头,令云南其它古城眼红得不行,叫“中国名小吃之乡”,查网上数据是有24个系列、350余种的传统小吃。
(我看了三遍,确认无误,这家卖的是“酱蚂蚱”)
【三】
吃饱面,喝足茶,溜达出古城。
2元钱一趟的电瓶车,招手停,古城周边犄角旮旯,师傅都乐意送你去,十分方便称心。
听说先锋书店开到了巍山,名叫“先锋巍山崇正书院”。我特意留出一日,去拜访它。
先锋书店+崇正书院,天作之合。
五百年文脉传承的书院遗址,哪里去找?
崇正书院,始建于明朝1501年,曾是云南存书最丰厚的书院之一。
历时两年保护性修缮改造,2023年12月正式开放,南诏故地,地标级书店。
遥遥奔去,被门前一株330岁的高山榕拦住,它是巍山城冠幅最大的古树,为古书院擎着华盖。
唤醒古迹,嵌入现代设计,小心翼翼。纯白,极简,极淡,极长……两条近30米长的钢架书廊贯穿东西,形成视觉纵深的“身心灵隧道”。
康熙年间石碑、清代彝族踏歌壁,与下沉式阶梯剧场、隐秘的诗人酒吧,镶嵌在一起。迷人的时空交错的新鲜感。
我喜欢先锋选书视野多维,忽而飘荡空寂,忽而贴地飞行,一时俯瞰大地山川,一时独观深心波澜。
(书店咖啡馆)
满墙满壁的思想者;
不少第一视角民间纪实类的选书,本本精彩,或许与先锋的创始人钱小华老师、早年新闻工作经历有关;
细心搜寻来写云南的书,对巍山好奇的人,大可来书店翻阅南诏历史、彝族文化;
还难得单独开了“菌菇”专区;
……
先锋的文创区心思别致,比如一款名叫“吹过稻田的风”香水,前调有龙眼香,中调有稻米和樱桃;
我相中一把小扇,买单时随口一问,谁的句子?
服务台两个女孩,异口同声地说,俄罗斯诗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其中一位站起来,轻声地补充说,这句出自她的同名爱情诗……见我有兴趣,还热情地和我聊了一些这屋檐下的其它诗人们。
纯纯的热爱,炽热光芒。
一家灵魂书店,无论它开在哪个穷乡僻壤,能吸引无数朝圣者,为它而来,为它留下。
我想去有先锋书店的地方生活。
从早晨10点,可以在书店一直呆到夜里21点。
书院旁边,别忘尝一杯云南麦香风味威士忌,巍山自酿。
【四】
巍山自古有文气。
(巍山三大书院,1875年的文华书院是其中之一)
巍山的文运昌隆,有数据为证。明清两代,共考取47名进士、200余名举人,因成绩太突出,被朝廷授予“文献名邦”。
想不想去看看进士的家?巍山的古街上,有扇低调古朴的门。
内里藏着一座传奇酒店,“三进四院”的老建筑,距今130年历史,前身正是一位光绪年间二甲进士的宅邸。
被巍山抱在怀中间,“静中取更静”。
经过七年修缮,酒店团队不仅保留了清代榫卯结构、百年壁画、古井、瓦猫等,还特意在名字中留下“进士第”三个字。
酒店取名“大理颐和耘熹进士第酒店”。16间客房分布于夏、春、秋三院,清雅温润、移步换景的古典院落。
它是全球奢华精品酒店联盟(SLH)的成员,许多“酒店控”遥遥奔它而来。
好美,院中珍品众多,古松水境,玉石叠筑。听说这家的餐厅也很棒。
我后悔这趟旅行没有为它安排几日。下次一定,沾沾进士的神笔文运。
(后花园长势喜人)
巍山的文气,从民居院门上就能看出来。
古城长者多,城中有贴挽联的习俗。仔细读来,字句脱俗,仙气飘飘,国人生死观里少见的透彻豁达。
“无忧无虑老夫去矣”、“骑鲸天上”、“宝婺星沉”、“瑶池赴宴”、“莲台添座”、“大朴归真”……
少痛彻心肺的哀绝沉重,明净,轻盈,有种洞明参透、修行圆满的况味。
我挨家挨户地拍了不少,巍山足够开一家“挽联博物馆”。
有人郑重其事地说,巍山这是“慎终追远”的活态实践,构建了“哀而不伤”的死亡美学。
善哉善哉。
【五】
巍山有市集,山货有奇物。
当地人说,想赶菌子集,得下午去。招手电瓶车,说去大富农贸市场。师傅笑说,去买松茸吧?
我不知道原来巍山也是松茸产区。
野菌交易集中在市场后面的露天地摊,歪头斜脑,花里胡哨,夹杂着松针树叶泥巴,风中都有菌子气。山民们用篮子、塑料袋子、编织袋铺开了半条街。
没有插名字,没有标价钱。
围着挑菌子的多是当地人。哪种更美味,怎么看虫洞,开伞到几分……他们心中有数,眼疾手快一朵一朵飞速抓取,篮子瞬间就能见底,手慢无。
急死我了,可怜我这个“菌盲”。
称一大袋肥嫩清香的菌子,结账就十几元、二十几元,它们可是如假包换的野生菌啊,辛苦跑山的心血,真是便宜得不像话。
踌躇半天,我敢下手的,只有松茸。
当地人对松茸不太感冒。我蹲着挑,没开伞的,捏起来扎实的……估摸够一顿饭了,50元拎走。
对街的角落里,有婆婆铺开一地花花绿绿的菌子。我突然瞪大眼睛,那是什么?它们簇拥着一朵“菌王”,傲慢,肥腴,比男子脸盘还大,XXXL版的白吉馍。
居然有人愿意买它,婆婆笑得嘴合不拢。我花20元拿到了平生所见过最大的一朵菌子,心花怒放,骄傲地举着它在市集里走来走去。
我还胡想着,能不能跟婆婆商量,明天带我去山上看看它生长的地方?
很快,有个贩子非要拽我去看他的摊子,他拿出一朵尺寸仅次于它、也是王者级别的黄菌子,问我,25元要不要?
我心爱的宠菌“大白”,给我接下来的云南旅行带来了困扰。拖着箱子,我不能像自由女神一样老举着它啊,好为难。
灵机一动,花几十元买了一只竹编背篓,千山万水保护它。
希冀它会渐渐风干变成一朵“蘑菇标本”。不料它的可怜结局,是几天后干瘪烂掉孵出无数的小虫子。
买了野生松茸怎么吃呢?做刺身只能吃个甜脆,辜负了它身体里蕴含的奇香。
酒店街对面有家烧烤店,试探问老板,是否愿意帮我们“把松茸煎一煎烤一烤”。对方豪爽一口答应。
平常在宴席上见到的松茸,一柄柄“洁白如意”摆成玉石扇子形状,像高贵的公主。我没想到新鲜松茸这么惹人生气:你们在哪里滚得一身泥巴?
花时间,小心翼翼削去根部的泥沙,用手摩挲深色菌衣,又舍不得去除太多。
老板家人忙活半天,还坚持不受加工费。我们过意不去,把店里的招牌点了一桌。云南的烧烤性子,和人一样粗犷直爽,配烈酒绝美。
【六】
巍山有个名厨,像爱迪生一样爱动脑筋。
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昆师傅”的四方老宅院里挤挤一堂,我们围着竹床一样的编篓桌几,尝着新奇的菜。
查了一下,昆师傅不姓昆,他姓杨,“云南民厨大师”杨昆华。
听说他一个人,15年间研发近40道远近闻名的独门菜,引得无数同行仿效;
他还曾耗时8年,复原南诏王御厨宫廷菜“网油桃仁焦肝”,轰动一时;
他家菜单写了满满一大墙,每种菜细细问来,都别有心思。
好不好吃见仁见智,这种不屑于跟风随流做“网红菜”的特立独行,我给他双手点赞。
“凉拌松尖”,我只在吃四季美汤包时,嗅到过蒸松针的清香,头回咀嚼松针嫩芽,一点苦涩也无。难道松树也能像香椿一样掐了又掐?
(元宝提醒说,别去公园瞎摘,只有少数松树的嫩芽适合烹食)
“素鸡”,真的是伪妆出一只鸡的思路,压做小小一方,肉/骨/皮俱足,用鲜核桃做成“鸡骨”真妙,脆啵啵。
“糟辣里筋”,食材不寻常,听说一头猪身上只能剔出3两,号称“一头猪一盘菜”。
连个“炸茄丁”,都是仔细裹了一层鸡肝酱去炸。
……
都市之外,无数陌生的菜在等待啊朋友。
(TIPS,本文记叙的是去年夏天的巍山,今年没准有新变化)
【七】
我喜欢巍山那股静气,那种跟这个世界没有冲突,不着急,自然而然的淡味。
三件事,喝茶,读书,晒太阳。
有人说,怎么样才能获得能量呢?关键一个字,“静”;“静”作为一个土壤,能长出能量来。
千万人海,浪奔浪流,静不下来。
乌龟大师说,你的思想如同水,水波摇曳时,你很难看清楚;当你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
边城作精舍,静观无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