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和台州市天台县交界地带,公路修通之前,两地之间必须徒步走山路往来,累而艰辛,两地互通的古道,称为宁台古道。
从宁海县黄坛镇逐步村,下山经过宁波和台州的界桥永迎桥,进入台州市境内,登山而上经银板坑村,再经乡人桥到达下庄村,再往大同村方向。
这一带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怡人的山水风情,被誉为浙东小西藏,也被旅游爱好者称为旅行密道。
2011年,从天台县石梁镇下庄村至银板坑村的公路修通。
2012年,从宁海县黄坛镇逐步村经银板坑桥,再至银板坑村的公路也修通,从宁海县榧坑村可直达天台县原大同乡,因此称为榧大线公路。
出行方式改变,宁台古道从此落寞,只有旅游爱好者偶尔来探幽揽胜。
黄坛镇逐步村,是宁海县西端最偏远的村落,因此称为宁海版图上的“西极村”。
村庄地处高山台地上,崇山峻岭之间,避世而远离,远望如同天空之境,若遇云雾缥缈,仿佛逐步天宫之上。
逐步村民多姓何,始迁祖何伊,北宋末年从新昌迁此定居,因为山高路远,只有一步一步地爬上去,因此得名:逐步村。
从逐步村走古道下山,山谷中的山金坑溪和下游的清水溪,是宁波市和台州市的分界线,横跨山金坑溪的石拱桥就是两市的界桥,桥上有国务院2009年所立的界碑,一桥跨两市。
两岸村民自古以来相互往来,相互联姻,曾经的迎亲送亲队伍,热闹而喜庆,两岸至今还有走亲习俗。
原来横跨溪流的竹木便桥屡被洪水冲毁,常常阻断往来道路。
1928年秋,逐步村的何继旦、何继刚等人发起建造坚固的石拱桥,从此两岸畅通无阻。
桥名“永迎桥”,寄托着永远欢迎对方客人之意。
跨过永迎桥,徒步上山,古道与公路交会,继续前行就到了银板坑村。
村民以余姓为主,原居安徽潜山,太平天国时期,余氏六兄弟加入义军而至南京,成为了一个封王的大小舅子。
太平天国失败后,其中一兄弟及家人携带大量银板,逃隐于深山中的无人之境,以种植玉米为生,并用银板向周围人家换取物资,人们逐渐知道余氏人家银板多,因此称为银板坑。
继续前行就到了下庄村,村民多姓余,从银板坑分迁而来,下庄之名与龙潭坑溪上游的上庄村相对应。
龙潭坑溪流过下庄村,与大同溪两水相汇,卵石河坝宽阔,溪水清澈,惹人爱恋。
从天台县前往培新村的天培线公路,与宁海方向来的榧大线公路,在下庄村交会,因此下庄村也是自驾旅行的中途停靠站。
两水交汇处的龙潭坑溪的溪口上有座石拱桥,曾经也是宁台古道的必经之地,由当地乡人筹钱建设而成,故名乡人桥。
桥下的溪水碧蓝如玉,仿佛遗落深山的绿宝石,夏日到此玩水避暑更加舒心爽快。
公路修通后,宁台古道落寞,唯有乡人桥和永迎桥,成为了宁台古道的见证。
宁台古道沿大同溪峡谷而行,两岸绝壁耸峙,山谷中有个隐秘的老鹰岩水库,迂回婉转,如潜龙卧于山谷中,又似碧玉镶嵌于青山绿水间,路远地偏,人迹罕至,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
网友“闲云野鹤”说:这里鱼贼大,人家说“爆护”,我是回家直接背不动。
宁波市宁海县和台州市天台县互通的宁台古道,已被榧大线公路取代。
然而这一段公路十分狭窄,在半山腰迂回绕转九十九道拐,一边是陡立的崖壁,一边是悬岩深谷,全程五六公里,仅能一车通行,驾车行驶其间,需要小心翼翼。
这是颖之走过的最狭窄公路,也是旅游爱好者心目中的“旅行密道”。
虽远而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