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我被窗外石板路上传来的脚步声唤醒。推开木窗,薄雾如纱,笼罩着这个长江边的小镇。一位老伯推着独轮车吱呀呀地走过,车上堆着新鲜的蔬菜——李庄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我住的客栈是栋老宅子,老板姓张,三代人都生活在李庄。办理入住时,他一边擦拭着柜台上的紫砂壶,一边用带着川南口音的普通话说:“房间不大,但干净。晚上回来,请你喝茶。”言语间没有酒店前台的刻板,倒像是远房亲戚的寒暄。沿着青石板路漫步,两旁是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木雕精美。不经意间抬头,能看到某户人家窗台上摆着的几盆兰花,或是晾晒着的衣裳。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生活本来的模样。
李庄白肉名不虚传。我随意走进一家小店,老板娘正在案前切肉。那肉片薄如蝉翼,能透光。“得用当地的黑猪肉,冷冻过的不行。”她边说边将蒜泥、辣椒油、酱油等调料淋在肉片上,动作行云流水。入口那一刻,肥而不腻,香辣适中,果然是别处尝不到的味道。午后,我坐在江边的茶馆里。旁边一桌是四位老人,打着长牌,喝着盖碗茶。他们偶尔用当地方言交谈,我虽听不懂,但那语调起伏间,自有一种悠闲的韵律。老板送来一壶茉莉花茶,笑着说:“慢慢喝,茶管够。”旋螺殿是必去之处。这座无钉无铆的木结构建筑,全靠榫卯相连,历经四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殿内没有导游喧哗,只有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在斑驳的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触摸着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的木头,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黄昏时分,我登上了镇外的小山。俯瞰李庄,青瓦连绵,炊烟袅袅。长江如带,缓缓东流。几个孩子沿着河滩奔跑嬉戏,笑声随风传来。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战时同济大学会选择迁址于此——这里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宁静。夜晚的李庄更显静谧。红灯笼次第亮起,却不是商业街那种刻意营造的热闹。张老板果然邀我喝茶,在院子里摆开茶具。“李庄不只是个景点,”他沏着茶说,“这里是家。”是啊,李庄没有刻意迎合游客的表演,只有真实的生活痕迹。它不急着向你展示什么,却让你不由自主地慢下来,在石板路上走走停停,在一茶一饭间,品味时光原本的滋味。离开时,我没有买什么纪念品,却带走了那份宁静致远的心境。李庄就是这样,它不张扬,却让你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