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据视觉中国
“向八路军总部制药厂卫生员提问,如何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前方战场做好医疗保障;向冀南银行记账员提问,在敌后根据地存款是怎么来的……”
据《工人日报》报道,今年暑期,山西省武乡县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热闹异常,游客们争相与身着八路军军服的虚拟数字人“红星杨”对话,探寻敌后根据地如何在极为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夺取胜利。这座没有革命文物的“人工智能+红色文化”研学场馆,因能实时更新数据,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生长”的展陈,数据量从最初的1000万字增长到目前的3000万字。这是近年来武乡县打破静态展览模式,积极探索情景再现、实景演艺等红色旅游新场景的尝试之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中的特殊一类,有其独特的一面,其所依托的主要不是自然资源,而是厚重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需力戒低俗、庸俗、恶俗现象,做到“寓教于游”。换言之,红色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红色文化为魂、以教育为用,让游客在游览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红色景区却陷入“走马观花”的困境,静态的文物陈列、单向的讲解灌输,难以让游客尤其是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而山西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用科技赋能让红色历史“活”起来,用场景营造让红色体验“深”下去,让革命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可感知、可共情的鲜活记忆。毫不夸张地说,寓教于游是最管用的“流量密码”。
山西红色旅游的“出圈”,还在于其跳出了“就红色谈红色”的局限,以全域思维推动业态融合,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一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强化红色内核,如发布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让武乡县以一地资源独占一条线路,形成“红色研学+军事体验+实景演艺”的特色链条,每年吸引上百万人次游客。
另一方面,推动“红色+”多元业态融合,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现代农业深度绑定。比如,下北漳村借助红色资源对村容村貌进行整体提升,通过研学拓展、红色民宿、演绎原创实景剧等产业,2024年共吸引近10万人次前来观光,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70万元。这种融合不仅让红色旅游从“一日游”变“深度游”,更实现了“红色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产品”,而是承载着精神传承使命的“教育载体”。高质量发展的红色旅游,既要守住“红色”的精神底线,也要遵循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近年来,山西红色旅游凭借一系列创新实践“出圈”走红,为全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也迎来红色旅游热潮。只要守住“寓教于游”的初心,红色旅游就能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聚人气”又“增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