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裡,煮一鍋熱氣騰騰的水餃,是疲憊的打工人最好的慰藉。
然而,正當你準備大快朵頤,打開鍋蓋後卻發現,在水中翻騰的餃子早已皮肉分離。
你不禁納悶:為什麼自己煮的餃子總是破皮?
其實,早在下鍋之前,餃子皮的原料裡就藏著很深的門道。
餃子皮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粉揉成的面團[1],而面粉中的蛋白質含量對面團的特性有重要影響。
其中,醇溶蛋白和麥谷蛋白共同構成面筋蛋白;前者主要決定面團的黏性和拉伸性, 後者決定面團的彈性[2]。面粉中面筋蛋白含量越高,就能形成越多的面筋網絡,所制作的餃子皮也就越不容易破[3]。
搟餃子皮時,淀粉的添加量越多,餃子皮的裂紋產生率就越高,但淀粉添加過少,則會讓餃子發黃、不夠白嫩 。
Unsplash
根據我國糧食行業標準,適合做餃子皮的面粉,濕面筋含量需保持在28%-32%之間,大致屬於推薦性國標規定的中筋到高筋面粉[4][5]。面筋含量較低的面粉,隻適合用來做小饅頭和蛋糕[6]。倘若用它來搓餃子皮,就算你廚藝再好,也難逃一開鍋就全“露餡”的命運。
除瞭最主要的面粉,和面時用的水也有不少講究。
研究顯示,使用鹽水和面的面團,面筋含量高、黏性低、耐拉伸、彈性也較好,形成的面筋網絡更大、更密,有利於增加面團的延伸性,讓其不易破損[7]。
和面時加水的量也不能隨意亂來。水少瞭,面筋蛋白不能充分吸水,面筋生成率降低;水過多,則易使面團濕軟,不耐拉伸,在煮餃子時,餃子皮膨脹破碎的可能性就會增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