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苏轼笔下的鲈鱼曾是餐桌上的“宠儿”,
尤其在有娃家庭里,清蒸鲈鱼几乎是辅食和日常加餐的标配。
可这两年逛菜市场明显能感觉到变化:以前得早去才抢得到的鲜活鲈鱼,如今傍晚摊位上还摆得整齐,问价的人寥寥无几。
上周跟菜市场卖了15年鱼的老杨闲聊,他叼着烟叹口气:
“鲈鱼早不是刚需了,家长们都转买别的鱼了”,说着掰着手指头给我数了四个关键原因,听完才算明白这“水中珍品”的失宠之谜。
首当其冲的是价格涨得太“劝退”,性价比实在撑不住了。
老杨记得清清楚楚,五年前鲈鱼零售价也就15块左右,一条一斤重的鱼二十块以内能拿下,普通家庭每周吃两次都不心疼。
可现在不同了,四川、广东这些主产区的鲈鱼价格创下近十年新高,
成都青石桥市场的零售价直逼30元/斤,节假日甚至能涨到35块。“算下来一条鱼得小五十块,够买两斤多草鱼了”,老杨指了指旁边的鱼摊,“
你看那罗非鱼才10块一斤,刺也不算多,家长们摸摸口袋就换了主意”。
这背后是养殖端的连锁反应,前两年鲈鱼行情差,不少养殖户转产,2024年全国苗种供应减了40%,供需失衡直接推高了价格,可消费者的钱包却没跟上这涨幅。
更让人失望的是口感的“缩水”,曾经的细嫩鲜滑不见了踪影。
老杨说现在常听见顾客抱怨:“这鲈鱼怎么吃着发柴?腥味还重”。
这事儿真不能怪消费者挑剔,而是养殖模式变了。以前的淡水鲈生长周期得12到18个月,在自然水域里活动量大,肉质紧实得能吃出“蒜瓣肉”的质感。
可现在为了提产量,养殖户普遍搞高密度养殖,顺德那边有的鱼塘每亩能放一万尾鱼,比早年翻了两倍多,生长周期却压缩到6到8个月。“
水里挤得转不开身,鱼哪有体力长肌肉?”
老杨解释道,过度投喂让鱼的脂肪含量飙升,鲜美的风味物质却少了,清蒸时那股自然的鲜甜,换成了淡淡的土腥味,孩子自然不爱吃。
养殖端的“迷雾”也让家长们犯了嘀咕,买鱼时总有些不踏实。
老杨说每天都有家长问:“这鱼肚子怎么这么鼓?尾巴红红的没问题吧?”
互联网上偶尔冒出的养殖传闻,比如饲料添加、密度过高之类的说法,哪怕不是普遍情况,也足够让讲究的家长犹豫。
尤其是给孩子吃的东西,大家越来越看重“来源透明”,可鲈鱼大多是散养户供应,不像有些品牌鳕鱼、巴沙鱼那样能查溯源信息。
有次一位妈妈拿着手机问老杨:“网上说这种圆肚子的是喂多了药,真的假的?”
老杨虽能解释是品种特性,可人家最后还是选了标签上写着“生态养殖”的黄骨鱼,“家长图的就是个放心,含糊不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是替代品实在太多了,鲈鱼的优势被比了下去。
以前家长选鲈鱼,无非是看中刺少、好消化,可现在货架上的选择能挑花眼。
老杨指着冰柜里的鱼柳:“你看这巴沙鱼,一点小刺没有,切小块煮粥、做鱼丸都方便,价格才12块一斤”。
深海鱼更是抢了不少生意,三文鱼、鳕鱼凭着明确的营养标签,成了母婴群体的新宠,2025年京东生鲜的数据显示,三文鱼销售额涨了42%,鲈鱼才涨8%。
还有带鱼、黄花鱼这些传统品种,价格稳定还耐储存,红烧、香煎做法多样,
比只能清蒸的鲈鱼更讨孩子喜欢。“
以前是没得选,现在家长们算得精,哪条鱼方便、划算、孩子爱吃,就选哪条”,老杨总结道。
其实平心而论,鲈鱼本身还是条好鱼。
尤其是正宗的舟山野生海鲈,DHA含量是淡水鲈的两倍,清蒸时铺点葱丝淋上热油,那鲜味仍能让人想起苏轼的诗句。
要是实在怀念这口,老杨教了个挑鱼的诀窍:选淡水鲈就看鳃盖,鲜红、没有黏液的才新鲜;想买海鲈要认准扇形尾巴和黑色斑点,冰鲜的比冻品强得多。
烹饪时加片柠檬或姜片,能压掉大部分腥味,口感会回升不少。
鲈鱼的失宠,说到底是消费市场变“精明”了。
家长们不再只听“传统推荐”,而是更看重性价比、便利性和确定性。
这未必是鲈鱼的“悲哀”,反而倒逼养殖端升级,
要是能把品质提回去,把价格稳下来,再把养殖信息讲清楚,说不定哪天这“江上珍品”又能重返餐桌C位。
毕竟,食客的嘴最公正,好味道从来不会被真正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