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货架上熟悉的国产啤酒品牌,早已悄然换了东家。 一场持续三十年的资本暗战,让中国啤酒市场彻底改变了模样。
走进任何一家便利店或小酒馆,冰柜里陈列的啤酒品牌看似熟悉,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哈尔滨啤酒、大雪啤酒、白沙啤酒这些听起来土生土长的品牌,早已被美国百威英博收入囊中。
2023年,中国啤酒市场迎来转折点。 百威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4.3%,市场份额提升0.69%,而华润啤酒销量增速仅为0.5%。 美国品牌正在攻占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
2023年中国啤酒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此前呈现的“本土啤酒向上,外资啤酒向下”趋势被打破,百威和嘉士伯重新展现增长势头。 尤其是百威中国,全年总收入增长12.8%,成为百威亚太公司的重要业绩支柱。
华润啤酒2023年啤酒销量同比增长仅0.5%,虽然次高端及以上产品销量增长18.9%,但整体增速缓慢。 青岛啤酒销量甚至同比微降0.8%,这两大本土巨头的增长压力明显加大。
对比吨酒收入数据,差距更为明显。 2022年百威啤酒高达5270元/吨,嘉士伯旗下的重庆啤酒为4915元/吨,而青岛啤酒只有3986元/吨,华润啤酒更是低至3177元/吨。 本土品牌在盈利能力和高端产品占比上明显落后。
啤酒进口数据同样反映出这一趋势。 2024年1-5月,啤酒进口量同比下降32.9%,进口额下降30.1%。 中国市场对进口啤酒的依赖度正在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外资品牌在中国本土生产的高端啤酒。
百威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始于1995年,当时它在武汉建立啤酒工厂,并收购当地中德啤酒有限公司80%股权。 这一步标志着美国啤酒资本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04年成为百威在中国扩张的关键年份,该公司以51亿港元全资收购哈尔滨啤酒,成功拿下东北市场渠道。 这次收购被视为百威在中国市场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
随后几年,百威英博展开更大规模的收购行动,相继将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大富豪啤酒等多个国产品牌纳入旗下。 很长一段时间,消费者仍然认为这些是国产品牌, unaware of 资本早已易主。
百威并非唯一的外资巨头。 嘉士伯通过入股重庆啤酒,并收购云南华狮啤酒、大理啤酒等品牌,基本完成对西南市场的布局。 这些外资巨头采用相同的策略:保留原有品牌名称,但背后资本已经完全国际化。
到2020年,中国啤酒市场形成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嘉士伯五大寡头割据的格局,市场份额合计达到92%。 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外品牌混战,实则背后资本关系错综复杂。
2013年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分水岭,持续增长的产销量突然触底,价格战的恶果全面显现。 行业从此转向高端化竞争。
百威早在2001年就已占据中国高端啤酒市场半壁江山。 通过“国际品牌 本土品牌”的矩阵覆盖不同消费场景,百威旗下既有百威、科罗娜等国际品牌,也有哈尔滨啤酒等本土招牌。
面对外资压力,本土品牌不得不应战。 青岛啤酒推出奥古特A系列、尼卡希白啤等高端产品,甚至推出单价高达1399元的“一世传奇”。 华润啤酒则实施“3 3 3战略”,通过收购喜力中国业务来强化高端市场地位。
华润啤酒构建了“4 4”高端品牌矩阵,中国品牌包括勇闯天涯superX、马尔斯绿等,国际品牌有喜力、红爵等。
燕京啤酒则凭借燕京U8实现突围,2024年燕京U8销量达69.6万千升,保持超30%的增速。 同时公司推进三大品牌战略转型,实现品牌年轻化跃迁。
尽管本土品牌努力高端化,但到2023年,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产品占比不到25%,青岛啤酒也仅为40%左右。 本土品牌在高端市场仍有较大追赶空间。
随着传统啤酒高端化竞争加剧,精酿啤酒成为新的增长点。 2025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大关,近五年有超4000家企业进入这一赛道。
《2024啤酒产业研究报告》显示,精酿啤酒预计到2028年将达110亿元。 京东超市数据表明,2024年“双11”期间,茶味啤酒成交额同比增长5324%。
巨头纷纷入场精酿赛道。 百威啤酒收购了精酿品牌拳击猫、鹅岛;嘉士伯入股精酿啤酒企业京A;青岛啤酒推出IPA、经典1903森等精酿品类的高端产品。
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与“精酿”相关注册企业超1.3万家,其中六成以上创立于近五年。 这反映了新一代消费者对风味和品质的追求正在改变市场格局。
精酿啤酒的成功在于其商业模式。 500毫升精酿2-3元的原料成本能支撑10元左右的售价,为高端化提供了可行性。 Z世代和女性消费者成为精酿啤酒的主力消费群体,推动产品向低度、果香方向迭代。
啤酒行业的竞争不仅在产品层面,更在渠道和消费场景。 百威中国通过“旗舰品牌 超级平台”战略,深度渗透音乐和体育等消费场景。
百威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与奥运会、NBA、世界杯等顶级赛事合作,在中国市场则引入Tomorrowland音乐节,并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设立“百威共祝世俱杯荣耀时刻”主题快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