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收拾旧厨房,翻出爸爸当年用的那把老铁铲——木柄磨得发亮,铲头沾着点暗褐色的糖渍。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冬天蹲在灶屋的小马扎上,看爸爸系着油乎乎的围裙炸锅包肉,油星子在火光里蹦,他手腕一颠锅,肉片“唰啦”一声窜起来,糖醋香裹着热气撞进鼻子,我攥着作业本凑过去,他就用铲尖挑块最酥的,吹半天凉:“慢点儿,别噎着。”
后来去饭馆吃锅包肉,要么软塌塌没脆劲,要么酸得皱眉头,要么裹着厚重的番茄酱——根本不是记忆里的老味道。直到去年过年,爸爸把他藏了三十年的“锅包肉秘方”写在烟盒背面,我才算摸透: 正宗的老式锅包肉,靠的是2层面糊裹1层肉,糖醋汁得熬到“挂勺”,炸的时候得守着锅翻三遍。现在我做这菜,孩子抱着碗喊“比肯德基的炸鸡还脆”,爸爸坐在旁边笑:“没丢我的脸。”
选肉是根,差一点就毁整锅
爸爸把冰箱里的猪里脊拿出来,用刀背“啪嗒啪嗒”拍:“锅包肉得用猪里脊,最嫩的那块,没筋没膜。”我凑过去看,他把肉切成五毫米厚的片,再改刀成拇指长的条——“别切太粗,炸不透;别切太细,容易碎。”
划重点: 必须拍松肉片!爸爸说“猪里脊有筋膜,不拍松炸的时候会卷起来,肉也不嫩”。他用刀背横竖各拍二十下,肉片立刻变薄,像片柳叶。我以前偷懒没拍,结果炸出来的肉卷成球,咬着费劲,爸爸拍了下我手背:“急啥?功夫到了才好吃。”
面糊是魂,2层叠出脆壳子
老式锅包肉的面糊,不是随便调的—— 第一层是淀粉锁水,第二层是面粉挂糊,这样炸出来外酥里嫩,不会软塌。
爸爸往碗里倒了半杯土豆淀粉,加温水搅成浓稠的浆:“淀粉得选土豆的,比玉米淀粉更脆。”然后加一个蛋清,搅得像酸奶一样——“蛋清能让面糊更韧,裹住肉。”
等下肉片的时候,他另取个小碗,加了点干面粉:“等下挂糊的时候,先裹一层淀粉浆,再沾点干面粉,最后再裹一层淀粉浆—— 2层淀粉1层面粉,脆壳才厚。”
我以前调面糊总加泡打粉,结果炸出来有股怪味。爸爸摇头:“老味道不用那些添加剂,靠的是淀粉和火候。”他捏了点面糊抹在我手背上:“你看,能挂住,但不滴下来,这样的浓度刚好。”
糖醋汁是胆,熬错了酸得跳脚
“糖醋汁得熬到‘挂勺’!”爸爸把白醋、糖、生抽倒进小锅,比例是 1:1:0.2——“白醋要选老陈醋吗?不,要那种清透的白醋,酸得干净;糖用绵白糖,比白砂糖化得快。”
他开小火熬,一边搅一边看:“别熬太久,熬到勺子挑起来能挂住汁,放凉了也不会结块——这样的汁裹在肉上,酸中带甜,不齁不涩。”
划重点: 别加番茄酱!爸爸说“老式锅包肉是纯糖醋味,番茄酱是后来才有的,加了就不是那口老味儿了”。我以前加过,结果酸得像橘子水,被他骂了一顿。
炸制是考验,得守着锅翻三遍
爸爸把油倒进锅里,烧到六成热——伸手试了试,油面冒小泡:“ 第一遍炸定型,肉片下锅后别搅,等一面金黄再翻,不然会碎。”
肉片炸到浅黄捞出来,爸爸把油温升到八成热——“ 第二遍复炸,这样能把里面的油逼出来,外皮更脆。”
复炸后的肉片金黄透亮,他捏起一块,先蘸糖醋汁,再裹上炸好的锅包肉:“ 第三步是裹汁,要快速翻拌,让每块肉都沾上汁,别泡在里面,不然会软。”
我第一次炸的时候,油温没控制好,肉片炸黑了,爸爸没骂我,只说:“炸东西跟做人一样,得沉住气,火大了急,火小了软。”这次我盯着温度计,炸出来的肉片果然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响,里面的肉嫩得能抿化。
掀开锅盖的瞬间,回到了小时候的灶屋
最后爸爸把裹好汁的锅包肉盛在盘子里,糖醋香裹着热气飘出来,我凑过去闻,连眼镜都沾了层雾。孩子听见动静跑过来,踮着脚要抓,爸爸笑着递给他一块:“慢点儿,烫。”
咬一口, 外皮脆得掉渣,里面的肉嫩得流汁,糖醋味裹着肉香钻喉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爸爸坐在旁边,端着酒杯说:“你爷爷当年教我做锅包肉,也是这样守着锅翻三遍,现在传给你,没断根。”
现在我每周都做锅包肉,孩子放学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有锅包肉吗?”老公也说:“比外面的饭馆好吃十倍,脆得能听出声。”其实我知道,好吃的不是锅包肉,是爸爸的手艺里藏着的心意—— 他记着我小时候爱啃脆壳,所以调面糊时加了双倍淀粉;他知道我怕酸,所以糖醋比例调得刚好;他怕我炸糊,所以把油温的控制方法写在烟盒上。
其实老式锅包肉哪有什么“秘方”?不过是 守着老味道,用心做每一道工序。就像爸爸说的:“锅包肉不是菜,是东北人的念想,炸的时候得想着吃的人,味道才对。”
你们家有没有这样的“老味道锅包肉”?是爸爸教的做法,还是爷爷传的秘方?评论区跟我说说,下次我试着加爷爷种的葱丝,肯定香得像小时候的冬天~
上一篇:中秋节|月满饼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