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板桥
油炸耙
中秋国庆“双节”同庆,内江各地文旅市场火热。在东兴区椑木镇,一项传承了百余年的非遗美食——板板桥油炸粑,成为市民、游客争相体验的“舌尖上的明星”。古老的镇子街道上,飘荡着诱人的油香与糯香,为这个黄金周增添了别样的传统风味。
10月5日,位于椑木镇板板桥的老字号油炸粑店铺前早已排起了长龙。队伍中既有专程从成都、重庆等地驱车而来的游客,也有携家带口重温“老味道”的本地市民。一口口翻滚着热油的大锅旁,师傅们手法娴熟地将裹着绿豆馅的糯米团放入油锅,伴随着“滋啦”作响的声音,白色的米团逐渐变得金黄饱满,散发出令人垂涎的香气。
“我们是特意趁着假期过来打卡的,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推荐这个非遗油炸粑。”一位来自宜宾的游客王先生手里捧着刚出锅、还烫手的油炸粑,兴奋地对记者说,“果然名不虚传,外皮特别酥脆,里面的糯米很软糯,绿豆馅清甜不腻,吃起来特别香!”
“早就听说椑木镇的油炸粑是一绝,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今天特意来尝尝,果然外酥里糯,满口留香,这个队排得值!感觉不仅是在吃美食,更是在体验一种文化。”来自成都的游客陈先生说。
板板桥油炸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精选本地优质糯米和绿豆馅,经过浸泡、蒸煮、揉制、包馅、油炸等多道传统工序精制而成。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坚守。
店铺的传承人门师傅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双节”期间激增的客流量,他们全家上阵,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备料,确保食材新鲜,味道正宗。“虽然累,但看到这么多人都喜欢我们祖传的手艺,心里特别高兴。”门师傅一边麻利地翻动着锅里的油炸粑一边说道。
“我们这个油炸粑,传承了几代人,秘诀就是真材实料和火候掌握。糯米要泡到位,绿豆馅要炒得香,油温控制更是关键,一定要用菜籽油,慢火炸到金黄,才能有这种外皮酥脆、内里软糯的口感。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让更多人喜欢,我觉得很有意义。”非遗传承人门师傅介绍道。
“我是原来椑木峨柴厂的职工,现在退休了搬到成都去住了,我们从小吃着这个油炸粑长大的,这就是我们椑木镇的家乡味。每次回来都要买上几个,感觉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份记忆和乡情。看到现在这么多外地朋友也喜欢,真的很自豪。”市民张女士说。
金黄酥脆的板板桥油炸粑,
不仅仅是一种小吃,
更是椑木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它以其独特的百年风味,
吸引着八方来客,
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
也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上一篇:听说啤酒和连胜是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