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之间,中秋已过,国庆假期也迎来了收尾。今年的10月仿佛比往年更冷一些,这几天不少地区出现降雪天气,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也都感觉到了明显的凉意,这与即将来临的寒露节气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寒露是秋季中倒数第二个节气,是自然气候由寒凉到寒冷的过渡,也是进入深秋的标志。气候多变,因此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重视,在此期间流行着登山,赏菊花,看枫叶等习俗。当然在欣赏大好秋景的同时,也要注意养生,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同步。寒露来临,牢记:1不睡,2不沾,3不喝,4多吃,深秋来临要重视,下面就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1不睡
不吃得特别饱再睡,秋季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逐渐变好,加上民间有贴膘进补的传统,这时候都吃得比较讲究。当然进补的前提要以规律的作息为基础,三餐的时间尽量固定,尤其是晚餐时间,不宜太晚,18点-19点之间尽量吃好,这样在经过两三个小时后的消化后,上床休息会更舒适。而如果吃的特别饱时睡觉,则会令肠胃不能休息,令人辗转难眠,影响休息,同时也容易发胖。对于饮食休息都会造成影响,不利于免疫力的保护。
2不沾
不沾凉水,虽然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但进入寒露以后,会非常明显得感受到寒冷之意。届时生活中的多方面都要注意保暖。饮食要吃热乎的,水要喝温的。洗手的时候也要把水换成温的,尤其是早上和晚上,气温比较低,我们的身体也比较弱,届时不能再沾凉水,以免刺激关节,引起疼痛,同时也容易外感寒气,引起着凉等。
3不喝
不喝凉茶,进入寒露节气后,除了气温下降比较多之外,凉燥之感也更加明显。那么这时会令人口干舌燥,甚至上火等,届时有的人便忍不住喝凉茶来解渴降火。然而此时我们往往属于外热内寒的状态,这时候再喝凉茶,会将寒气带入体内,刺激脾胃的同时,还可能会削弱抵抗力,令身体变弱。所以秋燥天里要忌凉,多补充温水热汤更有益。
4多吃
多吃暖胃的食物,气候下降,天气转凉,我们的脾胃更加敏感,容易受影响,引起胀气,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等。所以饮食上首先要吃些暖胃的食物,比如小米,糯米,鸡肉,牛肉等,通过汤羹或是蒸煮的方式来制作,更加容易消化,胃里也更舒坦。
【食谱一、小米粥】
1、分别准备小米,燕麦米,大米,以及糯米各四分之一,每样不要过量,放到一起洗两遍,把杂质滤出去。之后倒在锅里,添上水,泡半个钟头。
2、另外洗两块红薯,皮要刮掉,切成小块。
3、红薯放进去,同米类混合到一起,先煮开,接着用小火咕嘟半小时,将食材全部都煮到软烂的程度即可。
【食谱二、鸡汤】
1、中等大小的鸡一只,先把内脏等清理掉,继而剁开,涂抹淀粉搓干净,再用清水冲掉沥干。
2、将其放到锅里,添上宽水,姜,料酒,煮透,杂质煮出来,将其每一块都夹出来。
3、处理一些配菜,山药,玉米,胡萝卜,枣,都洗好以后,切成小块。
4、接着把鸡放进锅里,注入清水煮开,调整至小火咕嘟一小时,各种菜放进去,再炖一个小时,最后撒些枸杞,少量盐调味,即可关火。
【食谱三、糯米饭】
1、红豆与糯米各半,分别淘洗,分别用清水浸泡。红豆的时间要久一点,一个小时以上。
2、将二者都捞出控水,混合到一起。接着起锅放油,将其倒进去,在热油中炒匀。
3、把红豆以及糯米都盛出,装到炖盅里边盖住,然后放到蒸锅里去加热,四十分钟左右,将食材彻底蒸到熟透,即可关火。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