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帮个忙,帮我们和花篮合张影!”清晨的阳光刚洒上天安门广场,来自山东的李女士就举着小国旗,拉着家人站到“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前,与花篮合影留念。
广场上,处处涌动着炽热的中国红,不同形式的爱国表达格外动人——扎着羊角辫的孩子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挺胸抬头面向国旗敬少先队礼;青年人举着小国旗张开双臂,让手中的小国旗与天安门同框;人群中还有几个年轻的身影格外挺拔,他们并拢双脚、抬手敬礼,目光坚定地望向国旗,很可能是退伍军人;还有姑娘一身汉服妆造,让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形成浓烈交织,成了广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北京市民还专门订制了“我爱中国”的大红色T恤衫,全家穿得红彤彤地在广场留影。他们说:“我们每年国庆都来,看完升旗,再在大花篮前留影,要的就是这种过节的仪式感!”
这个国庆假期,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国庆前两日游客达到92.7万人(截至10月2日16时)。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联合地区公安、武警、消防、城管、市场监管等单位,严格值班值守,为国庆假期营造良好安全环境秩序的同时,还积极为游客做好服务与保障工作。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身着蓝色志愿者服装的姜晓轩正被游客围着。“咱们中国,建筑一般都讲究坐北朝南,可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是坐南朝北的?”她声音洪亮,右手五指并拢指向纪念碑的方向,这是志愿者们统一规范的服务手势。这样的志愿讲解,平日里每隔15分钟一场,而在国庆大客流期间,几乎是随时来人随时开讲。
左为姜晓轩
“这是我第9年在国庆期间值守,从大学生到央企职员,岗位没变,热情也没变。”姜晓轩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我们一个岗位两个人,8点半到9点半是第一班岗,之后每小时轮换一次,一天要站满三个班次。”
近期,中国对俄罗斯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中国游借着免签的东风迅速掀起一股旅行热潮。对此,姜晓轩有着明显的感受。“这几天好多俄罗斯的游客来天安门游览。昨天有一对俄罗斯夫妇过来问路,举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给我看,上面写的是‘伟大的墙怎么走?’我们好几个志愿者商量了半天——是天安门吗?还是前门?”后来,姜晓轩将这句俄语翻译成英语,这才搞明白,原来,“伟大的墙”就是GreatWall——长城。她指着前门方向解释,“从前门公交站坐旅游专线,早上有定时发车。”
在金水桥畔,穿着深蓝色城管制服的黄淳毅正在帮游客指引厕所的位置。他所在的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天安门地区分局于今年3月获得中宣部宣教局命名的第十批“岗位学雷锋集体标兵”称号,而他所值守的也是天安门地区管委会设立的党员先锋岗。“我们分局108个人,国庆期间24小时轮班。晚上清场、维持排队秩序,白天又要疏导客流,我10月1日早7点上岗,坚守24小时,一直到次日7点下班。虽然累,但看到大家安全游览,就觉得值。”黄淳毅的声音有些沙哑。
右2为黄淳毅
谈及工作中的细节,黄淳毅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岗亭里备着充电宝、防暑药、饮用水,游客渴了能接水,手机没电了能应急充电。前几天,一位伊朗游客要买故宫门票,他语言不通,翻译软件也说不清楚,怎么指路也说不明白,我干脆直接把他送到了专门的购票窗口,这位游客特别感激。”
黄淳毅处理最多的紧急情况就是帮忙寻人。“刚才还有位老人带着小孙女找不着家人,她们没手机,也说不清家人的联系方式。”最后,黄淳毅通过公安安检系统查询到预约信息,这才联系上孩子父母。“我这儿一天能‘捡’十几个孩子。现在的小孩也聪明,知道找人帮忙要找我们这种穿制服的,安全保险!”黄淳毅笑着说。
当被问起国庆值守的感受,黄淳毅望着广场上的国旗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看着这么多游客带着自豪来这儿,我们更得把服务做好。唯有真心为民、全力服务,才能不负群众信任,不负肩上责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代丽丽,武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