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酸肉这事儿,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得耐得住性子。我习惯用带皮五花,肥瘦相间的那种,切成三指宽,太薄了没嚼头。盐得抹匀了,每一寸肉都得照顾到,不然容易坏。花椒和八角最好现炒现碾,香味才能彻底迸出来,别用市面上的预磨粉,差着味儿呢。
陶坛子比玻璃罐合适,透气又避光,老一辈都认这个理。坛子内壁得用高度酒彻底擦一遍,杀菌的同时还能添点酒香。肉块码进去的时候要层层压实,尽量减少空隙,最后封坛前还得淋一勺白酒盖顶。放在阴凉处就行,别好奇总去开盖看,温度波动大了容易出问题。
发酵时间得看天气,夏天五六天就够,冬天得十多天。判断标准很简单,开坛闻到那股子温和的酸香就对了,要是冲鼻子就是过头了。取肉的时候用干净筷子,沾了油星整坛都可能废掉。有一次我用了个没彻底擦干的勺子,第三天坛口就飘了层白霉,心疼得不行。
蒸着吃最省事,水开后大火四十分钟,肥肉部分变得透亮就好。炒的话先煸出自身油脂,再加干辣椒和蒜片爆香,最后撒把青蒜苗兜匀就成。千万别放酱油,酸香清爽的口感才是精髓。有人喜欢配着糯米饭吃,油润的肉汁渗进米粒里,确实够味。
其实做好的酸肉能冷藏保存个把月,但每次开坛取用要麻利。我习惯分装成小份冻起来,想吃就解冻一块。酸度会随着时间变浓,后期适合炖土豆或者炒酸菜。记得有回用陈了三周的酸肉煮火锅,汤底根本不用额外加醋,涮什么都开胃。
要是发现发酵后酸味不足,可能是盐量多了或者温度太低。补救办法是加勺米酒继续封两天,但千万别乱加醋,那成酸渍肉了。陶坛沿口的水要常换,保持密封才能避免杂菌。现在天冷了,我通常会把坛子放在厨房背阴的角落,那里温度最稳定。
做这玩意最怕心急,时间没到就开坛肯定失败。我曾经第五天就忍不住戳了一块,结果煎出来只有咸味没有酸香。其实等待的过程也挺有意思,每天路过坛子都能闻到细微的变化,从单纯的香料味慢慢转化成复合的酸醇气息。成功率高了之后,我还试过用鸭肉和鱼块来做,风味各有千秋。鱼肉得选刺少肉厚的,发酵时间要缩短三分之一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