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熏鸡,不只是食物,它承载着一百多年家族的手艺和乡亲们的味觉记忆。”姚艳丽说。
在辽宁锦州沟帮子镇,提起熏鸡,人们会自然想到一个名字——姚艳丽。作为沟帮子熏鸡制作加工技艺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守住了这道古老美食的根骨,还为它注入了现代传承的力量。
沟帮子熏鸡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最初,一位来自安徽的匠人刘世忠带着御厨秘方,在这片关东土地上开起了熏鸡作坊,古法工艺自此生根发芽。历经五代传承,这份秘制技艺从刘氏传到“关东姚”姚青山,再到姚艳丽,跨越了百余年的风雨沉淀,依旧香飘四方。
熏鸡的精髓,在于“守”。姚艳丽坚守十六道古法工序:从宰杀、腌制、煮制到熏制,每一步都精准到位。她常说,哪怕一个小细节失了分寸,出来的熏鸡就不是正宗的味道。熏炉里白糖化作金色烟雾,鸡身由浅红渐变至枣红,那一瞬间,仿佛时光也一同染上了醇香。
姚艳丽的熏鸡,肉质细嫩,咸淡适中,肥而不腻。切开时,红白相间,丝丝分明,香气扑鼻。这种味道,既有宫廷秘方的雅致,又带着关东粗犷的豪情。她说:“熏鸡要有筋骨,但也得有温度。”或许正因这份坚守,她制作的“姚艳丽古法熏鸡”,在2022年被评为“锦州名菜”,更在2025年获评“古法熏鸡制作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她亲自主持的“沟帮子姚艳丽熏鸡工坊”,也在2024年被认定为“非遗工坊”,成为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的样板。
非遗不是静止的,它需要在时间里延续生命。姚艳丽深知,自己不仅是守护人,更是连接人。她从父辈手中接过熏鸡技艺时,家族已经走过三代。1980年代,父亲姚青山重拾祖业,坚持在集体化之外保留那份手工的火候与味道。到姚艳丽手中,她在2011年注册商标,推动品牌化,走上了市场。再到如今的第五代传人李美,建立起加盟体系,把熏鸡送进更多城市的餐桌。五代人,一百多年,从作坊到工厂,从技艺到品牌,沟帮子熏鸡的香味,始终未曾断绝。
然而,传承的难度从未减少。熏鸡需要三百多天的母鸡,排酸、腌制、熏制,每一步都考验耐心和经验。有人劝姚艳丽用现代化的快速方式替代,但她摇头:“如果快可以替代慢,那就不是沟帮子熏鸡了。”她把工艺视为生命,一丝不苟,也把这份“慢”传递给年轻一代。
姚艳丽熏鸡不仅仅是一道菜,它还是一种地域记忆。每逢节庆,当地人总要买上一只熏鸡,带到亲友桌上。外地的客商路过沟帮子,必定打包几只带走。那独特的枣红色泽与浓郁香味,成了锦州乃至辽宁的风味符号。如今,它更以“辽宁老字号”的身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我希望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人们还能在沟帮子吃到这只熏鸡。”姚艳丽说这话时,眼神里闪着坚定的光。
一只熏鸡,五代传承。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保存了舌尖上的乡愁。姚艳丽用双手,把百年前的香气,留在了今天,也送向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