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啤酒这事儿,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汾酒的清香,啤酒这块儿就有点儿模糊了。其实山西的啤酒故事挺长的,从民国时候就开始折腾,到改革开放后闹腾得欢,现在却剩个空壳子。
以前全省四十多个本土品牌,个个有自己的地盘和故事,现在市场基本让青岛和雪花两家外来户给包圆了。行业整合的产物,但搁在山西人眼里,总觉得有点儿不是滋味。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小厂扛不住大资本的节奏,技术跟不上,渠道守不住,慢慢就全军覆没了。
山西啤酒的根儿得从上世纪初说起,那时候工业刚起步,晋商张治平在太原清徐搞了个新记益华酿酒公司,1921年正式开张。这家伙是华北机械酿造的开山鼻祖,推出的锦杯牌啤酒品质不赖,跟北京的五星啤酒能掰掰手腕,还卖到外省去了。
张治平这步棋走得准,抓住了华北酒类市场的空子,用机械设备取代了手工,产量上去了,口感也稳了。可惜抗日战争一打,厂子遭了秧,好不容易熬到1949年,又转成国有,锦杯的牌子渐渐淡出视线了。
真正让山西啤酒火起来的,是1973年大同那边的动静。大同市酒厂试制成功啤酒,填了塞北的空白,后来改名云冈啤酒集团,产品就叫云岗啤酒。取名用的是云岗石窟这张文化名片,接地气儿。等到90年代,云岗啤酒连霸山西销量冠军八年,年产破十万吨,还挤进全国饮料500强。
那时候山西啤酒厂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全省四十多个品牌,各占山头。太原天龙啤酒厂1987年建厂,引进了丹麦技术,推迎泽啤酒,麦芽浓度12度,泡沫细腻,挂杯时间长,麦香和酒花味儿足,被人叫“三晋第一啤”。太原市场七成份额让它包了,稳如老狗。
晋城有白马王啤酒,冰镇口感是杀手锏,本地九成消费者都认它。长治的鹤翔啤酒得了“中国公认明星啤酒”的帽子,品质有保障。阳泉的都市风主打散装桶啤,街头小店到处是,价格亲民。
五台山泉啤酒靠佛教名山和本地矿泉水做背书,朔州的朔州神头泉用岩溶水酿,口感有点奢侈范儿。还有月山啤酒,在晋中占三成,太原两成份额。这些品牌多半是“一城一啤”的模式,扎根本地,用地缘感情和低价筑墙,八九十年代山西啤酒就这么诸侯割据,热闹得很。为
什么能火?因为那时候市场没那么卷,本地水源好,麦子足,消费者认自家货,厂子们靠着情感牌和成本优势,日子过得滋润。可这黄金时代没持续多久,地方品牌的技术迭代慢,经营思路也老套。
迎泽啤酒的设备到后来还用高能耗老机器,云岗守着“物美价廉”不放,忽略了品牌升级。说到底,这些小厂资本薄,全国市场分摊不了成本,一瓶啤酒赚不了几个钱,抗风险能力弱。等到行业大变局来了,就露馅儿了。
世纪交替,啤酒行业开始大洗牌。1996到2007年,国家推《啤酒行业调整方案》,鼓励大集团并购重组。这政策一出,青啤、华润、燕京这些巨头就动了真格。青啤把黄河流域当战略要地,顺河道北上,直奔山西。燕京在朔州建厂,华润雪花瞄准五台,用价格战砸场子。
2006年,雪花花1.39亿人民币,含存货,买下月山啤酒,这步棋让华润在山西扎下根,生产布局稳了。月山那时候在晋中三成、太原两成份额,收购后雪花的卡车就从那儿拉货南下,渠道瞬间拓宽。
本土厂扛不住了。2000年,河南啤酒低价杀进晋城,白马王急眼了,搞仿冒古城酸牛奶和崂山啤酒的商标,工商一查重罚,口碑直接崩盘。白马王这事儿典型,本来靠冰镇口感吃香,结果决策失误,自毁长城。2005年,五台山泉成本高,雪花倾销冰镇货,订单锐减,厂子关张。
2006年,长治鹤翔啤酒突然停产,没啥征兆,就这么黄了。迎泽啤酒2008年想迁厂到五台县,设备老化环保不达标,可债务缠身,计划流产,生产线扔那儿积灰。云岗啤酒抵抗最猛,2010年燕京在丰镇建桥头堡,渠道渗透,云岗守廉价线加班灌瓶,可还是挡不住,停产后2011年破产,厂区改商贸城。
为啥本土厂败得这么快?技术是硬伤,迎泽的高耗能设备过不了环保关,经营上也没跟上节奏,没升级口感和品牌。资本悬殊更致命,雪花青岛这些巨头靠全国网分摊成本,本地厂一瓶赚几毛,价格战一打就趴窝。
渠道上,外来户销售员挨家串门,塞样品,超市货架让雪花堆成墙,本地人犹豫半天还是拿了便宜的。结果呢?四十多个品牌,二十年里全被蚕食,只剩零星商标和老头儿们的回忆。山西啤酒从百花齐放到寡头垄断,这过程说残酷不夸张,小厂没转型,就被时代甩下车了。
这败退不光是厂子的事儿,还牵扯整个产业链。麦农少了订单,水源开发停摆,工人失业一大片。消费者呢?选择少了,口感单一,以前本地啤的麦香味儿,现在喝着总觉得缺了点儿啥。行业整合本意是优胜劣汰,可搁山西看,更多是资本碾压,地方品牌没机会翻身。
如今山西啤酒市场,青岛占超五成,雪花三成,两家外来巨头稳坐江山。青岛靠沿黄战略,厂子遍布,销量报表数字直线上升。雪花通过收购月山,生产本地化,价格战打得凶,次高档产品如雪花纯生、老雪卖得火。
2024年数据看,全国啤酒CR5超九成,华润青岛燕京百威重庆瓜分大头,山西作为北方市场,跟这格局同步。青岛在山西的占有率高,可能是因为黄河流域布局早,渠道深。雪花呢,靠华润的资源,高端线如喜力也推得顺,2023年华润高档啤酒销量涨18.9%,山西贡献不小。
本土品牌剩啥?商标在收藏册里,老一辈人聊天时提提。迎泽啤酒偶尔在太原酒吧冒个泡,泡沫散了就没了。云岗厂区变商贸城,旧瓶子扔废墟。白马王鹤翔这些,早成历史了。杏花村啤酒、乔家啤酒也提不上台面,全让巨头挤兑光了。
为什么垄断这么稳?巨头有钱砸广告,有技术迭代口感,本地厂跟不上。消费者习惯了青岛雪花的稳定供应,价格也合适,懒得折腾旧牌子。
这局面有好有坏,好的是市场规范了,品质有保障,啤酒行业整体高端化,吨价涨了,利润稳。坏的是多样性没了,山西的地域特色啤酒基本绝迹。
以前一城一啤,现在满街青岛雪花,喝着没惊喜。长远看,垄断可能推高价格,小厂难翻身,产业链单一化。山西啤酒消亡,不是个案,是中国啤酒业缩影,从战国到寡头,资本说了算。
回想起来,山西啤酒的兴衰挺有警示意味。小厂得早转型,抓技术抓品牌,不然就成炮灰。巨头呢,垄断虽赚,但得防反垄断,留点空间给地方货。四十多个品牌到两大巨头,二十年光景,啤酒泡沫散了,留下的教训却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