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了餐饮圈的真实写照。
西贝与罗永浩的大战熄火后,被殃及的池鱼中,最有喜感的是酸菜鱼的鱼。
最近,太二酸菜鱼频频引发热议,#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太二酸菜鱼下单到上鱼仅6分钟##沈阳太二酸菜鱼已全部闭店#等多个话题,相继登上热搜榜前列。
尤其是6分钟上菜的鲜鱼,更是点亮了大家敏感的预制菜雷达。与此同时,有网友扒出太二在山姆上架了酸菜鱼预制菜,一边喊鲜鱼现杀,一边卖预制菜,两件事凑在热搜上,太二有嘴说不清。
但在当下的生死局里,鲜鱼争议、山姆预制菜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根本不是太二的软肋,反而是救命稻草。
九毛九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太二酸菜鱼收入暴跌19%,关店71家,而抱上山姆大腿的成品预制菜,是九毛九集团中唯一实现高速增长的版块。
问题是投靠山姆,真的能救太二酸菜鱼吗?
十年前,太二是餐饮界的“天选之子”。
2015年,九毛九从海南扩张到广州,规划店面时多了块闲置空间。创始人管毅宏灵机一动,想做个好吃又好复制的单品。中国第一家只卖酸菜鱼的太二,由此诞生。
那时候,消费者对预制菜没概念,更没警惕心。中央厨房带来的上菜快、口味稳,被当成连锁餐饮的优点,是效率的象征。太二也借着这股风,创下了一串纪录:
成立半年就赚了1.25亿;
一条酸菜鱼撑起九毛九近八成营收;
巅峰时翻台率高达4.9次/天,直接超过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成了行业效率标杆。
可十年后,风向彻底变了。当消费者开始拿着“预制菜放大镜”挑毛病,太二当年的标准化优势也成了“原罪”。
太二一直强调不是预制菜,但网友根本不买账。大家扒着每一个细节找证据,连太二讨好用户的改变,都被当成了“预制铁证”。
早年间太二靠“反套路”立人设,比如“只做一种辣度”“不拼桌、不加位”。这些年为了留客,它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年推出不辣的酸菜鱼,今年干脆把辣度选择权还给用户。
可这一改,社交媒体上全是质疑:过去辣度不可调,香菜不可去,很可能是标准化流水线的产物。
如果说辣度可调的证据还不够硬,那6分钟上鲜鱼的事,直接点燃了网友的“侦探欲”。
被推上热搜的是太二爆改的5.0鲜活概念店。为了撕掉预制菜标签,太二这次下了血本。
口号从“酸菜比鱼好吃”改成“够鲜活,才太二”;门店从中二叛逆风换成原木新中式;门口直接摆上食材区,白玉丝瓜、螺丝椒、鲜牛肉全摆在外面,就差把我很鲜刻在门上。
可太二还是低估了用户的细心。有人去改造店实测,从点单到酸菜鱼上桌,只用了6分钟。要知道传统活鱼现杀,光宰杀、切片、腌制就得15分钟以上。
这件事被推上热搜后,太二和用户之间便开始一场主题为《活鱼现杀还是现点现杀》的大型辩论赛。
尤其是当大家发现,在山姆花120元就能买到3份装的太二酸菜鱼,回家只需要解冻、清洗、加热即可食用时,顿觉自己是大冤种。
曾经的酸菜鱼天花板,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除了预制菜争议,太二的经营数据已经亮了红灯:2025年上半年翻台率从巅峰的4.8次/天,跌到了3.1次/天,排队的盛况也成了往日云烟。
太二的坠落并非偶然,而是精准踏错了流量与成本的双重陷阱。这两笔错账,让昔日顶流沦落到关店求生。
太二是个“流量高手”,在营销圈甚至能和雷军一战。
刚出道时,它就靠反传统抓眼球。
不接待四人以上、不外卖、服务员比顾客还拽。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正好戳中了Z世代要个性、要社交谈资的需求。
这些年太二更是一直走在当网红玩流量的路上。靠饥饿营销、奇葩跨界的玩法,太二把年轻人拿捏得死死的,他们为了打卡,能等上一两个小时。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流量亦然。当初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把太二捧上神坛,现在追求性价比、痛恨背刺的年轻人,对太二的爱也大不如从前。
这几年,太二没少讨好年轻人,放下身段搞门店升级,年轻人爱吃小炒就加小炒,爱喝汤就加汤锅,甚至开放外卖和加盟,可惜仍然陷入“老客流失、新客不来”的僵局。
2025 年上半年,太二半年净闭店 65 家,这是其助力母公司上市后首次大规模关店。
太二爆改初期确实赢得了一些掌声,不少消费者在大众点评上称赞:菜有锅气,味道更香了、服务热情了很多,但掌声没响几天,变贵了的质疑就砸了过来。
矛盾的症结在于,太二早期的辉煌,很大一部分是源于成本的极致压缩: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门店不用太多厨师,翻台率高租金成本摊得薄。可鲜活模式一上,成本直接飙升。
活鱼现杀要加水产养殖区,还要请专业片鱼师傅。现在盒马、叮咚的杀鱼员月薪都要6000-8000元,太二的师傅工资只会更高;现炒小炒需要更有经验的厨师,人手要加工资要涨;与预处理鱼柳相比,活鱼运输会让供应链成本提升15%—20%左右。
成本上涨买单的最终还是消费者。2021年到2024年,它的客单价从80元降到69元,可2025年上半年直接涨回73元。更让用户不满的是,不少门店把贵的鲈鱼换成了便宜的黑鱼。
即便如此,太二的利润还是没保住。转型后毛利率直接降了1-2个百分点,毕竟单店改造费就要50-80万元,想要2026年完成全部改造计划,烧钱的日子才刚开始。
效率和体验、性价比和收益,这两个餐饮界的永恒难题,像两根绳子紧紧勒住了转型期的太二。
太二的转型成绩单,其实还算及格。
64家试点店日均营业额涨了15%,后厨透明化后,消费者对现杀的接受度提了30%,但这场全面爆改能否让其成为“重生文主角”,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对用户真诚。
不管是抱山姆大腿还是爆改门店,这些或许能带来短期销量,但无法修复破碎的品牌信任,而信任正是餐饮品牌的生命线。
想要彻底重生,太二必须放弃捷径,彻底刮骨疗伤。
“活鱼”这个口号很吸引眼球,但藏了不少套路。
它只强调活鱼来源和店内宰杀,但当用户认为的“现点现杀”变成早上统一宰杀后难免失望。
西贝早就证明了,消费者不排斥预制菜,排斥的是被欺骗。
当贾国龙强硬否认使用预制菜时,舆论一片哗然,老乡鸡、海底捞等品牌明示哪些是预制菜,反而获得用户的喜爱。
太二亟需效仿这种透明化策略,明确界定产品属性,在菜单标注中央厨房预制、门店现制等信息。
太二抱山姆大腿把预制菜成品卖成了营收扛把子,但却给门店单品带来致命伤害。
毕竟差不多的价钱能在家吃,为何还要排队去店里吃,这无异于砸自己门店生意。
在预制菜上,太二本可以借鉴海底捞的思路,把酸菜、酱料等配料制成预制产品,而非将核心菜品全盘预制。
太二在四川有万亩酸菜基地,酸菜发酵工艺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完全可以把酸菜、汤底做成预制配料包,让用户回家自己配鲜鱼,既保留鲜鱼的体验,又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今的太二,看透了大单品战略的弊端,产品上不再只靠酸菜鱼打天下,而是什么火做什么。现在太二店里除了酸菜鱼,还有四川小炒和火锅,试图打破单一品类依赖。
但做加法不一定比做减法更有效,太二看似鸡鸭鱼全都安排上了,但实际上和雨后春笋般增加的鲜牛肉火锅、江西小炒、云南菜相比,太二并没有太大优势。
太二曾经的成功,是踩准了连锁化+网红效应的风口,但时间已经证明:餐饮品牌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流量或规模,而是消费者对“好吃、放心” 的认可。
如今,太二酸菜鱼下决心爆改,与其什么都做不如把酸菜鱼的“鲜”做透,把一个优势做到极致,比广撒网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