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过背后的营养标签吗?
前几天有患者兴冲冲地跟营养科护士说:
“我最近都喝无糖可乐,肯定更健康了!”
护士问:“您看过背后的营养标签吗?没有蔗糖可能还有别的糖哦。”
她拿起瓶子一看,果然没有蔗糖,但却有一长串名字陌生的代糖成分。顿时愣住了。
其实,很多人都和她一样——平时买零食、饮料时,看包装多,看营养标签少。但真正决定一款食品健康与否的,不是广告上的大字,而是那块小小的营养成分表。
别担心,它没你想象中复杂。只要记住以下要点,就能轻松看懂营养标签,做自己饮食健康的“把关人”。
先看“营养成分表”的每份量
营养成分表通常有两种标注方式:每100克(或100毫升),以及每份。
很多人只盯着“每100克”的数据,却忘了自己买的整包食品可能远远不止100克。比如一包薯片净含量150克,营养成分表写“每100克能量500千卡”,那么整包吃完就等于750千卡。
还有些饮料写“每份量250ml”,但一瓶里可能有500ml,如果你喝完一整瓶,其实要把热量和糖分翻倍计算。
小贴士:一定要先确认自己吃的量是不是“1份”,这样才不会低估热量和营养成分。
能量(热量)要有数
热量是最直观的指标,直接告诉你这份食物会给身体带来多少能量。
在中国的营养标签里,热量一般以“千焦(kJ)”表示,但大家更熟悉“千卡(kcal)”。两者的换算公式是:1千卡≈4.18千焦。
成年人每天需要的能量大约在2000千卡左右,当然具体会因性别、年龄、活动量不同而变化。
举个例子:一小包薯片热量大约200千卡,相当于一碗米饭;一杯奶茶可能轻松超过500千卡,等于两碗半米饭。这样一对比,你就更容易理解食物“值不值得”吃。
少糖是关键
糖分过多,是很多人饮食里隐藏的“大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营养成分表里,“碳水化合物”下面常会写“其中糖”,这个数字就是指单糖和双糖的含量。
举例:一罐330ml的汽水,糖分常常在30克左右,相当于6块方糖,已经接近一天的上限。如果你再吃点点心,很容易超标。
长期高糖饮食,不仅会导致肥胖,还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龋齿等密切相关。
小贴士:别被“低糖”“无蔗糖”迷惑,有时换成果糖、麦芽糖醇、代糖,依旧可能对健康造成负担。
脂肪要看“细账”
总脂肪量不是唯一要关注的,更重要的是脂肪的种类。
1.饱和脂肪:常见于肥肉、奶油、油炸食品。过量会增加血脂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2.反式脂肪:常见于“氢化植物油”“起酥油”中,是营养学界公认的“最危险脂肪”,与心脏病、炎症密切相关。
营养标签里会单独列出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理想的选择是:饱和脂肪占总脂肪比例低,反式脂肪尽量接近0g。
举例:一些饼干、蛋糕明明写着“健康轻食”,但脂肪里可能暗藏大量氢化油。买的时候别只看正面宣传词。
钠含量=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
营养成分表里标的是“钠”,要换算成盐:1克钠≈2.5克盐。很多人以为自己没怎么吃盐,结果全都来自加工食品。
举例:一袋方便面,钠含量常常超过2000mg,相当于5克盐,一天的推荐量直接用光。如果再加点酱油、零食,远远超标。
小贴士:选购食品时,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特别是酱料、罐头、咸味零食。
蛋白质要够
蛋白质是身体的“建材”,关系到肌肉、免疫系统、激素等多方面功能。
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1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例如,体重60kg的人需要约60克蛋白质。
看营养标签时,可以判断这类食物到底“值不值”。比如某些“高蛋白”饮品,每瓶只有4g蛋白质,其实杯牛奶就能超过它。
小贴士:选零食时,如果能提供一定蛋白质(如坚果、牛奶、酸奶、豆制品),会比单纯提供糖和脂肪的更健康。
营养素参考值(NRV%)是捷径
很多人嫌克数难算,其实旁边的 NRV%(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 更直观。
它表示某种营养素在一份食物中,占你一天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
超过20%算“高含量”;
低于5%算“低含量”。
举例:如果钠的NRV%达到80%,说明这份食物里的盐分几乎占了一天需求的八成,要谨慎食用。
再比如蛋白质的NRV%如果是30%,那这份食物就提供了一天三分之一的蛋白质,非常有价值。
营养标签看似复杂,其实就是
“吃东西的说明书”:
1.零食饮料:先看糖和脂肪
2.速食食品:重点看钠
3.保健食品:别忘了看NRV%
掌握这几个要点,您就能用最简单的方法,挑出更适合自己的食物,让饮食更健康。
那么问题来了:
您平时买零食或饮料时
会不会看营养标签?
图 / 源自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