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赵晓宇
秋色染金,鏊香盈野。9月22日上午,新泰市宫里镇长兴农业园内鼓声震天、人流如织,第二届煎饼大赛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激昂的鼓点中正式拉开帷幕。朦胧细雨非但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反而为这场舌尖盛宴添上一抹诗意。
本届煎饼大赛融入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体系,以“煎饼为媒、产业为体、文化为魂”,呈现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舌尖与心头共颤的丰收画卷。
主持人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蒸汽氤氲,十几口鏊子同时升温。选手们手执木耙,腕部轻转,面糊在滚烫的鏊面上瞬间延展成圆。雨点敲击棚顶,与煎饼的滋滋声交织,谱出一曲独特的劳动乐章。每一位选手都全神贯注,动作娴熟敏捷。去年金奖得主、新泰市新汶源丰食品厂的郑士娥手法尤为老道,她摊出的煎饼薄如蝉翼却完整无缺。“干了三十多年,闭着眼睛都能感知火候,”她自信地说,“雨天摊煎饼更要心静,心静手才稳。”
评委们穿梭于选手之间,认真审视每个细节。“评分标准包括厚薄均匀度、火候掌握、完整度等多方面,”一位评委介绍,“传统煎饼讲究薄如纸张,但创新品种也要兼顾口感与营养。”
比赛最终圆满落幕,共评出金奖1名、银奖2名、优质奖5名。“今年我们带了二十种新口味来参赛!”银奖获得者、金穗香谷物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秦立珍一边摊饼一边笑着说。五十四岁的她已在鏊前坚守三十余载,从昔日走街串巷的“摊饼姑娘”,成长为如今带动多人就业的合作社掌门人。“以前只有小米糊,现在新增了降血脂的芹菜饼、补维生素的地瓜叶饼,年轻人喜欢的火龙果煎饼一天能卖上百斤!”
她的合作社如今日均产饼七八百斤,年销量达十多万斤,带动了七八名农村妇女灵活就业。“时间自由,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是社员们最满意的安排。问及秘诀,她轻轻拈起一张透光的菠菜煎饼说道:“面糊干湿是关键,干了会裂,湿了易粘。就像咱们种地,水分、火候、时间,差一分都不行。”
展销区一侧,孩子们踮起脚尖,好奇地围观鏊子上蒸腾的热气,伸出小手尝试刮糊摊饼。当他们咬下第一口脆饼时,眼睛里仿佛有星光闪烁。“让孩子明白煎饼不是‘从超市来的’,而是鏊子一转一转摊出来的,这就是最生动的文化课堂!”带娃前来体验的王女士感慨道。
小煎饼,大产业。近年来,新泰市大力扶持煎饼产业发展,推进煎饼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目前,全市有煎饼加工企业30余家,个体煎饼加工经营户5500余家,煎饼年产量达到17万吨,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达3万余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