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爱的味道,除了妈妈包的饺子,大概就是那一碗黄澄澄、颤巍巍的鸡蛋羹了。舀一勺送进嘴里,嫩滑得像是能直接滑进喉咙,满嘴都是鸡蛋的鲜香。可轮到自己动手蒸的时候,不是变成蜂窝煤,就是硬得像橡皮,简直让人怀疑人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蒸出一碗完美无瑕的鸡蛋羹。
温水还是凉水?这是个问题
先回答标题里的灵魂拷问:蒸鸡蛋羹到底用温水还是凉水?正确答案是——温水!而且必须是温的,不能是热的,更不能是凉的。为啥呢?听我慢慢道来。
用凉水的话,蛋液和水的融合度不够,蒸出来的蛋羹容易分层,底下硬上面稀。用开水?那更不行,直接就把蛋液冲成蛋花汤了。温水才是蛋羹的灵魂伴侣,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手摸上去不烫不凉刚刚好。这个温度能让蛋液和水完美融合,蒸出来的蛋羹才会细腻均匀。
牢记这三点,蛋羹嫩过豆腐
第一点:蛋水比例要黄金
很多人蒸蛋羹失败,第一步就栽在了比例上。一个鸡蛋配多少水,这可是有讲究的。我的经验是:一个鸡蛋配1.5倍的水。也就是说,如果你打了两个鸡蛋,就用三个鸡蛋壳的水量。
这个比例蒸出来的蛋羹既不会太稀像水,也不会太实像糕,而是恰到好处的嫩滑。实在拿不准的话,可以用量杯:一个鸡蛋大约50ml,配75ml水。
第二点:过筛不能少
别嫌麻烦,过筛这一步绝对不能省!打好的蛋液用细筛网过滤一遍,可以把没打散的蛋清和气泡都过滤掉。这样蒸出来的蛋羹才会像镜面一样光滑,没有烦人的气孔。
我有个小窍门:过滤的时候可以用勺子背轻轻按压,让蛋液更快通过筛网。过滤完的蛋液表面如果还有小气泡,用厨房纸轻轻沾掉就行。
第三点:火候和时间要精准
蒸蛋羹最怕火大,一定要小火慢蒸。水开后再放蛋液碗,盖上盖子(最好再盖层保鲜膜扎几个小孔),转中小火蒸8-10分钟。关火后别急着开盖,焖2分钟再拿出来。
这里有个小技巧:蒸锅的盖子最好留条缝,可以用筷子架着。这样能防止温度过高,蛋羹就不会出现蜂窝了。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
说起蒸蛋羹的失败经历,我可太有发言权了。记得第一次自己蒸的时候,信心满满地打了四个鸡蛋,结果蒸出来一看,好家伙,表面坑坑洼洼像月球表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火太大,水沸腾得太剧烈导致的。
还有个朋友更搞笑,蒸出来的蛋羹硬得能当橡皮擦用。一问才知道,她一个鸡蛋只加了半壳水,这哪是蒸蛋羹,分明是在做鸡蛋糕啊!
最惨的是我表弟,蒸蛋羹忘记盖盖子了,蒸出来一碗蛋花汤,还非说是创新做法,叫"蛋花蒸水蛋"。
进阶小技巧
等你掌握了基础版,可以试试这些升级玩法:
加料版:蒸之前放点虾仁、蛤蜊或者肉末在碗底,蒸出来就是海鲜蛋羹或肉末蒸蛋了。
调味版:打蛋液的时候加一点点生抽,蒸出来的蛋羹带着淡淡的酱香,别有风味。
双皮奶版:用牛奶代替水,蒸出来的蛋羹奶香浓郁,口感更绵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