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与远方到闭店潮,第一批村咖主理人哭惨了
河北的小兔每天看着窗外的田野,手里端着自制的咖啡,心情复杂。这家她花费数十万改造的乡村咖啡馆,如今日均流水连300元都不到。
而就在300公里外的浙江安吉,有家"村咖"却在一天内卖出了8818杯咖啡,刷新了全国纪录。同样是村里开咖啡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村咖的冰火两重天
2025年,当红餐网采访当年那些去村里开咖啡店的主理人时,有人坦言自己门店日均营业额只有一两百元,入不敷出,最后黯然离场。
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各地上演,部分村咖日均营业额仅一两百元,入不敷出;一些创业者投入数十万装修门店,最终却因客流不足黯然离场;更有甚者,经营26个月后亏损65万元,不得不选择倒闭。
河北的小兔便是其中一员,她的村咖位于乡村深处,除节假日外,日均流水低于300元,月收入勉强覆盖成本。
每天对着美景,却卖不出几杯咖啡。小兔无奈表示,上海的情况也不乐观,一家去年座无虚席、需要排队等座的门店,今年悄然贴出"闭店转让"的通知。
但另一边,成功的村咖却在疯狂赚钱,安吉红庙村"深蓝计划"咖啡馆的回答是:8818杯,在今年4月5日这天,该咖啡店售出8818杯,刷新了此前...中国单日单店咖啡销量纪录,这样的极端对比,让人不禁思考:村咖这门生意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回想起来,村咖的兴起确实有它的道理,2020年前后,疫情让长途旅游受限,城市人开始把目光投向周边的乡村,尤其是《去有风的地方》这类影视作品走红后,"诗与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对城市里的打工人来说,村咖确实击中了痛点,开车一小时就能逃离写字楼的钢筋混凝土,坐在改造后的老房子里,看着窗外的稻田发呆,喝一杯50元的咖啡,拍几张朋友圈,这种体验在当时确实新鲜。
数据也证明了这种需求的真实性,浙江省安吉县是全国著名的"村咖聚集地",目前该地有超过300家乡村咖啡馆,催生出1.21亿元的产业规模。
据《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村咖数量已突破4.4万家,一个小小的业态,短短几年就达到这样的规模,说明市场需求确实存在。
理想照进现实后的骨感
问题出在哪?其实从一开始,大多数村咖就走错了路,它们把咖啡当成了全部生意,以为有了美景和情怀就够了。
现实却很残酷,村咖的客户群体几乎全部来自城市,但城里人不可能天天往乡下跑,工作日要上班,周末才有空,所以很多村咖平时门可罗雀,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有点人气,这种"潮汐现象"让经营成本根本摊不开。
更要命的是,大部分村咖都是孤立的点,周边没有其他可玩可看的项目,客人专程开车几十分钟过来,喝完咖啡拍完照就没事干了,很难有重复消费的理由。好奇心满足了一次,下次还会来吗?
成本方面也不轻松,虽然乡村租金便宜,但改造老房子、铺设基础设施的费用一点都不少,咖啡豆、牛奶这些原料还得从城里运过来,物流成本比城市店面更高,算下来,经营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那些活得好的村咖,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融入了当地的旅游生态。
以安吉为例,这里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有竹海、温泉、民宿等成熟的旅游资源,村咖只是整个旅游链条中的一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游客本来就要来这里玩,顺便喝杯咖啡拍个照,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消费。
而那些失败的村咖,往往是想凭一己之力在荒郊野外创造奇迹,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基础设施,也没有强大的营销能力去持续吸引客流,结果就是在烧光积蓄后黯然退场。
除成熟的景区外,其他地方的乡村咖啡馆相对而言还没有稳定、可持续的客群来源,存活韧性还有待观察,不宜盲目跟风,这句话道出了村咖行业的核心问题: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开村咖,选址比情怀更重要。
2025年,当市场回归理性,第一批"村咖主理人"开始面临严峻考验,这种洗牌其实是好事,说明这个行业正在成熟,那些真正有价值、有竞争力的村咖会留下来,而那些只是跟风开店的会被淘汰。
从更大的视角看,村咖的兴衰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一两个网红项目,而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长期的投入,一杯咖啡确实能带来一些改变,但要想真正激活乡村经济,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结语
村咖从爆火到洗牌,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任何创业都不能只看表面的风光,而要深入分析背后的商业逻辑。
那些成功的村咖之所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它们更有情怀,而是因为它们找到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对于想要尝试乡村创业的人来说,村咖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提醒:理想很重要,但现实更重要,只有把两者结合好,才能真正在乡村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
信源:
浙江政协同心苑 2025年06月21日 共富路上政协人 | 程铄钦:废弃矿坑里,一天最多卖出咖啡8818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