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是古人长期建设的结晶,是一类文化景观而非单纯的自然保护地
创始人
2025-09-23 14:33:40
0

在很多人印象中,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比如黄山、西湖、桂林漓江,就是一片需要被严格“保护”起来的壮丽自然区域。于是,一种“只保护、不建设”、甚至“谈建设色变”的管理思维开始蔓延,试图将这些区域“冻结”起来,变成与世隔绝的“自然孤岛”。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是对中国风景美学和文化遗产形成逻辑的无知与割裂。

我们必须正本清源: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从其诞生之初,就不是一片单纯的“自然保护区”,而是一类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是历代文人骚客、能工巧匠和劳动人民,与自然山水深度互动、长期“建设”和“赋能”而形成的伟大结晶。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

白雪石《千峰竞秀万木争春图》

一、历史之维

风景名胜是“建设”出来的,

而非“圈护”出来的!

回顾历史,中国的名山大川从来不是因其原始荒野状态而闻名,而是源于人类发现其美,并不断为其注入文化灵魂。

· 人文赋能自然:黄山若没有历代开凿的登山古道、点缀其间的亭台和崖壁上的石刻,它将只是一座地质结构奇特的山;西湖若没有苏东坡主持修筑的苏堤、没有白娘子的传说、没有湖心亭和雷峰塔,它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潟湖。它们的价值,是自然基底与文化层叠加融合后的化学反应。

黄山风景名胜区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 “建设”的沉积每一个盛世,都是风景建设的高峰期。唐代的寺庙、宋代的书院、明清的园林与御碑……这些建设行为如同地层沉积一样,层层叠加,共同构成了风景名胜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层。王维的“辋川别业”、荣氏家族在无锡鼋头渚建设的园林别墅,都是这种“建设性贡献”的典范 ,它们本身已成为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锡荣氏梅园

因此,中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逻辑,从一开始就与西方以“荒野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模式分道扬镳。它的核心是 “人与自然的对话” ,是 “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

二、现实之困:

当“自然保护”的僵化思维扼杀“文化生命”

然而,在当下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错位。

2018年机构改革后,风景名胜区管理职责划归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部门为中国的生态保护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管理思维源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核心是 “保护优先,最小干预” ,旨在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当这套范式被简单套用在风景名胜区上时,矛盾便爆发了:

1. 管理目标的错位:将“文化景观”误读为“自然保护区”,忽视了其承载的文化传承、审美游憩等核心功能。

2. “只扩不缩”的教条主义:中国首批和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于1982年和1988年,很多风景名胜区的划界缺乏科学依据,面积过大,所有权复杂冲突,需要认真清理。但在边界调整中,生态和林草部门机械强调“保护面积不减少”,拒绝将区内明显冲突的集中建成区、基本农田等调出。

3. “只保不建”的懒政思维:以“保护”之名,禁止一切必要的维护和新建。果如何?许多历史建筑和设施因无法及时修缮而颓败,造成了 “保护性破坏” 。同时,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力和工程技术,无法为这些活的文化遗产增添新的、高质量的文化层,导致了文化传承的断代和失语。

这种管理模式,正在窒息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景观的生命力。

三、破局之道:

以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分类施策

我们必须回归常识,尊重历史规律,用一套更精细、更科学的管理体系来对待这份宝贵的遗产。

首先,是边界调整的科学化。

边界调整不是简单的“扩大”或“缩小”,而是“优化” 。必须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

· 坚决调出:将集中连片的城镇、村庄、基本农田等与核心景观价值无关、冲突剧烈的区域,果断调出,释放发展空间,减轻管理压力。

· 科学调入:将生态价值高、与核心景区景观相连、能增强完整性的区域调入。

目标是从“模糊的行政范围” 转向 “精准的价值边界”。

其次,是规划建设的精细化与差异化。(这是核心解决方案)

绝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敏感性和承载力,实行 “分区分类” 管控:

1、生态保育区。生态极度脆弱的核心区域多保护少建设:严禁开发,仅允许必要科研监测设施。如黄山核心峰区、漓江水源地。

2、传统利用区。区内既有村落、农田、茶园维护传统,控制风貌:允许按传统风貌修缮,维持活态文化。如龙井茶园和武夷山茶业种植村落、黄山、庐山、九寨沟民居或别墅。

3、游憩休闲区。靠近大中城市建成区,环境承载力强,名胜游览景观集中,应该允许精品建筑,崇尚设计质量:鼓励进行高质量、传承性的文化建设。以下为重点:

在“游憩休闲区”,我们该如何建设?

这才是“盛世修景”的主战场。这里的“建设”不是搞房地产开发,而是为未来创造新的文化遗产。

1. 靠近大城市的自然山水(如杭州西湖周边)可适当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博物馆、书院,其设计必须是世界一流的,既能融合传统美学,又能体现时代精神。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作品,2006年

2. 农田与山水交错地带(如漓江、遇龙河畔)可允许极低密度的、小型化的“田园别苑”建设。这并非房地产,而是继承唐代“辋川别业”传统的文化行为。应由政府严格把控,通过国际设计竞赛,邀请顶尖建筑大师创作,将其作为艺术装置级别的文化展示空间(而非私人宅邸)。

松赞南迦巴瓦山居

3. 历史名胜核心区:对原有古建进行“修旧如旧”的维护,并可增建与之风格协调的、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配套设施。如品茶室、文化讲堂等。

山庾茶肆,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古民居的修旧增新

所有这些建设,必须经由一个由文化遗产、建筑、规划、艺术领域专家组成的高规格委员会评审,守住的是一条 “文化价值与美学品位” 的生命线。

结语:

伟大时代应为未来留下伟大名胜

一个只有限制、没有创造的时代,是文化上的侏儒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是经济腾飞、文化繁荣的盛世。盛世的标志,不仅在于我们能守护好过去的遗产,更在于我们有自信、有能力为后世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遗产。

让我们摆脱僵化思维的束缚,以历史的眼光、文化的自信和科学的智慧,去管理和建设我们的风景名胜区。让它们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不断生长、永远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活的文化瑰宝。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这,才是我们留给未来的最好礼物。

作者 | 吴必虎 DeepSeek

编辑 | 周晴

图源 | 网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金辉酒业举办“2025年老友音... 9月19日,金辉酒业在郑州举办了“2025年金辉老友音乐节盛典暨世标酱酒新品发布会”,以“音乐+美酒...
原创 如... 标题:如何做出一碗香辣诱人的酸汤水饺,让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往外冒汗! 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
2025年香港中秋最佳月饼出炉... 作者:塔拉·马霍兰、丽贝卡·冼、萨拉·赫姆拉尼 2025年9月11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8 12:3...
【香酥蛋卷】做法步骤图 营养好... 对于蛋卷,一直是我非常喜欢吃的小零食,满大街很多甜品店也都会看到这款甜点,很受大家欢迎,买来的不仅价...
星级酒店推出10元自助早餐,近... “在外面吃碗牛肉粉都要十八块,这里十块钱随便吃,还是星级酒店的环境!”家住武汉东西湖的李阿姨,如今每...
诗画山东|来天蒙晒个秋 打卡秋...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3日讯 金秋时节,沂蒙山天蒙旅游区用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在古村的石阶与青瓦房...
贵州风味香菇肉沫蒸蛋,蛋羹嫩滑... 一道热气腾腾的香菇肉沫蒸蛋将蛋羹的嫩滑、肉沫的鲜香与香菇特有的山野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种平...
金秋十月,呼和浩特等你来! 5... 这个国庆,呼和浩特不再只是你印象中的“草原之城”——它将成为一座充满音乐、灯光、美食、非遗与沉浸式体...
千年水文述文明 2025白鹤梁... 9月20日,2025白鹤梁旅游文化节在重庆涪陵启幕,以“世界的白鹤梁·幸福的新涪陵”为主题,从9月至...
“一条价值600多万元的建议” 来源:人民网(作者:施云娟) 黄山北站到歙县的时间从1小时50分钟缩短到40多分钟; 新增调整的公交...
文化和旅游部:第五批次文化和旅...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决策部署,先后组...
长城汽车致敬敦煌文化,传承“万... 穿越河西走廊的风沙,聆听丝路驼铃的回响。敦煌,这座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用千年历史见证了东西方...
秋燥缠人别硬扛!3款茶轻松泡,... 亲爱的宝子们!大家好,我是开心!刚入 9 月,秋天的干燥劲儿就慢慢显出来了 —— 早上醒来喉咙干得发...
原创 入... 入秋后多准备几道汤的做法,隔三岔五地换一个口味也是很不错的,就比如前几天分享了一道佛手瓜山药排骨汤的...
原创 山... 山东德州的特色美食以德州扒鸡最为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鸡”,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晶莹剔透的烧卖皮:用饺子皮也能... 烧卖皮的“透光感”源于其薄而韧的质地,传统做法需用热水和面、反复擀压,而用现成饺子皮改造,虽无法完全...
2025不夜重庆生活节烤鱼消费... 9月22日晚,2025不夜重庆生活节(万州站)三峡美食文化暨万州烤鱼消费季活动在万州江南新区会展广场...
吃“土”不土:土菜的上桌哲学 当土菜从田间地头来到城市餐厅,走入大门的客人们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消费体验?是原汁原味,还是升级创...
平乐板栗鸭:秋日里的滋补佳肴 秋季养生,重在滋阴润燥。鸭肉成为众多百姓餐桌上的首选养生食材,板栗鸭更是众多平乐百姓的首选佳肴和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