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为什么要给孩子讲美食?
听听主笔们的答案:
“因为食物是孩子们最容易接触到,能看、能闻、能嚼一嚼的风土人情。”
“美食背后,是当地人文、历史、物产、生活习惯的缩影。了解一个地方,吃是最简单的方式。”
“食物连接着土地、季节与人情,是最触手可及的知识。翻开《少年行》,就像走过农田、河流与港口,世界的差异就在这一口一口的味道中。”
“让孩子在风味之外,品尝到世界的辽阔。”
“和孩子一起寻访美食,通过食物了解当地的地理风物,最愉悦不过了。”
“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好一点。蔡澜说的。”
01
说到这儿,是不是都有点馋了?
走,先跟着最新一期的《少年行》,去扎碗“牛大”:
“牛大”,是兰州人对于“大碗牛肉面”的简称。
牛肉与面,仿佛一对天生搭档,可以组合出各种美味。青海牛肉拉面、拉萨耗牛肉丁藏面、广州牛腩面、重庆麻辣牛肉面、郑州咖喱牛肉拉面……但这些都不及一碗兰州牛肉面名声在外。
兰州牛肉面,凭借标准化工艺和独特风味,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今年6月,它还入选了我国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这碗面之所以这么有名,和兰州的地理、历史都有关系。
其中,孩子们课本上学到的丝绸之路就起了大作用。因为商贾往来不绝、多民族聚集,人们需要一种美食来调剂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于是,当地的麦子、青藏高原的牛肉、内蒙古的盐……都被兰州厨师融入了一碗滚烫的牛肉面里。
简单一碗面,说道可不少。“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个都不能少。
单拿这“五黄”的面来说吧,就分扁面、圆面和异形面,其下按粗细又分9种,除了大宽,还有毛细、二细、三细、韭叶、薄宽、荞麦棱和二柱子。
吃起来也有讲究,老兰州人都知道,吃面喝汤,“头汤”得赶早,早上六七点钟的头汤最攒劲。
吃法上,本地人常点一碗“牛大”,搭配一碟牛肉、一盘小菜、一个鸡蛋,“肉蛋菜三飞”,相当“满福”(兰州话,过瘾、惬意)。
这篇文章,趣味性十足,它通过一碗牛肉面,可以让孩子发现兰州的“另一面”。
02
为了教孩子们“好好吃饭”,《少年行》可是讲了不少好吃的。
004期《少年行》,主笔专门跑到广西柳州,为孩子们解锁了正宗螺蛳粉的“吃法”。
原来,早在远古时期,柳州地区的古人类就发明了用于嗍螺的敲砸器和骨针等工具。
秦朝时,灵渠的修建,让柳州地区变成了“桂中商埠”。
南北方的饮食文化交融,让这里逐渐兴起了吃米粉的习俗,还有喝螺蛳汤的传统,相传,被贬至柳州的柳宗元,就是柳州螺蛳汤的初代推广大使。
那么,你是不是觉得,米粉和螺蛳汤都有了,一碗螺蛳粉就水到渠成了?
并不是。
它的出现,源自近代夜市的“无心”之举,至今只有40多年……
010期《少年行》,还为孩子们讲过被评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盱眙小龙虾。
小龙虾的家乡,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约在1929年,借道日本侵入我国南京,借助长江向我国各地水系扩散。
那么,盱眙的小龙虾为何这么有名呢?主要和它的地形与气候有关。
适宜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小龙虾,不仅个头儿大,还肉质紧实。在盱眙,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跟小龙虾打交道。盱眙小龙虾的口味,就超过了60种……
03
除了牛肉面、螺蛳粉、小龙虾这些美食,《少年行》还讲了很多水果、蔬菜:
丹东九九草莓,大名“红颜”,“九九”这个小名和它引进我国的时间“1999年”有关;
百色芒果,不仅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还囊括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芒果品种。6月到8月,走在百色街头,要小心别被芒果砸到头了;
寿光蔬菜,好像被施了魔法,西红柿、红薯长成了2米多高的树,茄子、辣椒爬上了葡萄架,一颗南瓜重400多斤;
…… ……
《少年行》还专门开设了一个美食专栏——“奇怪的食物”。
“梧州龟苓膏”“广西水果麻辣拌”“西双版纳凉拌蚂蚁”“灵宝黑水变蛋”“东北冻梨”“云南菌子”……
这些“奇怪的食物”里,都藏着有趣的知识。
还有,《少年行》每一篇主题稿件的攻略里,都会梳理一下当地的美食。
比如,到了成都,孩子们怕吃辣怎么办?我们专门推荐了“蛋烘糕”,这种始于清代的成都名小吃,可甜可咸,是“非典型性川菜”的代表,孩子们吃了一定喜欢;
到了昆明,可以尝尝破酥包。这种很酥的包子,搭配一碗豆浆,昆明旧时文人的早餐就是这样开始的;
到了东莞,道滘粽值得一尝。这种咸粽,口感微甜。甜味来自用白糖腌好的五花肉。道滘粽制作也有讲究,包好的粽子要绑上莞草,东莞之名就与这种草有关;
…… ……
《少年行》讲美食,不仅讲述美食本身,还讲述美食是怎样诞生的,是怎样制作的,是怎样流行的,讲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文地理知识。
当然,《少年行》不仅讲美食,还会给孩子们讲建筑,讲潮玩,讲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让孩子通过博览万物,拓宽眼界、增长见识。
“见识”有多广,决定了孩子未来能走多远。
如果您认同这样的理念,可以给孩子订一本《少年行》试试。
少年行
《少年行》由《阳光少年报》出品,是国内少见的原创青少年人文地理素养杂志,读者是8岁+少年及其父母。每期杂志,孩子能收获8万多字的高品质人文地理知识积累,全年12期阅读积累可达百万字。
聚焦人文地理内容方向,覆盖全学科素养,专门为青少年创作,《少年行》用有价值的阅读带孩子和世界见面,帮助孩子建立对复杂世界的多维认知。
在脚步暂时不能抵达的时候,孩子可以通过《少年行》“纸上旅行”,深度了解和认识世界。陌生的街道、不同的乡音、深厚的文化、新奇的食物、从未见过的动植物……点燃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每读一篇文章,就相当于一次深度旅行,比屏幕里的世界更真实、更精彩。
世界很大,先用阅读抵达吧!
统筹 | 巫晓
文案策划 | 徐战方
文字校对 | 崔岩
图片来源|《少年行》杂志